珲春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珲春男性常去的僻静胡同
珲春的傍晚总是带着点咸咸的海风味道,忙活了一天的男人们,这时候就像约好了似的,开始往那些不起眼的小巷子溜达。你说怪不怪?大酒店灯火辉煌他们不去,宽敞的大马路他们也不逛,偏偏爱钻那些窄得只容两人并肩的小胡同。
老张就是这些小巷子的常客。他在外贸公司干了十几年,每天下午五点半准时下班,雷打不动。同事喊他去新开的商场吃饭,他总摆摆手:“你们去吧,我找地方透透气。”他说的“透气”,就是钻进公司后头那条青石板铺的巷子。巷口有家修鞋的老摊子,再往里走,空气里就飘起了烤鱿鱼的焦香。这条巷子不过百来米长,却藏着叁家小馆子,都是开了十几年的老店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要说这些珲春男人为什么爱往巷子里钻,你得跟着他们走一趟才能明白。乍一看,这些巷子确实不起眼,墙皮有些剥落,电线在头顶交错,可生活气息就在这里头。卖打糕的大妈认得每个熟客的口味,烧烤摊的朝鲜族老板不用问就知道你要不要加辣。这种熟悉的感觉,像是在外头奔波了一天,终于回到家的踏实。
老王在俄罗斯做了八年边贸,去年才回珲春定居。他说在大城市谈生意,动不动就是高档餐厅,吃得拘谨。“哪像在这儿,”他夹起一筷子冷面,“老板连我媳妇爱吃什么都记得。”他说这话时,隔壁桌几个中年男人正就着米酒聊得出神,说的是俄语和汉语夹杂的生意经,时不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。
这些僻静胡同里的店面都不大,有的只能摆下四五张桌子。可你要是晚上七点来,准能看见屋里坐得满满当当,门外还摆着几张小桌。男人们叁叁两两地坐着,穿西装的和穿工装的都能聊到一块去。他们聊的内容也杂,从今天的海鲜价格,到孩子的期末成绩,再到中俄口岸的新政策,什么都聊。
开烧烤店的金老板跟我说,他这店开了十六年,看着不少熟客从单身小伙变成孩子爸。“有个大哥,以前每周都来,后来去南方发展了。去年回来探亲,第一站就奔我这儿,说就想这口味道。”金老板翻动着烤架上的明太鱼,鱼皮在炭火上滋滋作响,香气飘得老远。
说来也怪,这些巷子离主街都不远,可一拐进来,喧嚣就像被过滤掉了。只能听见炒菜下锅的刺啦声,酒杯碰撞的清脆声,还有男人们压低嗓门的说话声。这种安静不是真的寂静,而是一种让人放松的背景音。在这儿的男人们,不用端着架子,不用想着下一句该说什么,舒服自在得很。
小李是90后,在电商公司做策划。他说同事们都爱去网红店打卡,他却更喜欢带朋友来这些老巷子。“在这儿吃饭,就像去亲戚家串门。”他掰开一次性筷子,“你看那桌的大叔,刚才还教我怎么挑新鲜的螃蟹呢。”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,几个五六十岁的男人正围坐着吃火锅,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他们的脸,却遮不住那份惬意。
夜色渐深,巷子里的灯火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。那些珲春男人还在小桌旁坐着,有的在安静地独酌,有的在和好友低声交谈。明天太阳升起时,他们又会回到各自的岗位上,或许是西装革履的商人,或许是奔波劳碌的司机。但在这个时刻,在这条僻静的胡同里,他们只是褪去所有社会角色的自己。
巷子外的世界在飞速变化,高楼越来越多,商场越开越大。可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巷子,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。它们像是珲春这座边陲小城的另一面,不那么光鲜亮丽,却真实而温暖。男人们在这里卸下一天的疲惫,明天推开门走出去,又是崭新的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