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峪关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学院后街茶饮时光
那棵老槐树下的茶水摊
嘉峪关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件事,成了我最近生活里的小确幸。学院的红砖墙爬满了爬山虎,拐进后街,仿佛踏进了另一个世界。街道不宽,两旁种着有些年头的槐树,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,在地上印出斑斑点点的光影。
常去的那家茶水摊就在第叁棵槐树下,老板娘总系着靛蓝色的围裙。第一次去时,她正不紧不慢地用热水浇淋紫砂壶。“坐吧,今年的新茶正香着呢。”她说这话时,壶嘴飘出的白气在午后的光线里打着旋儿。我点了杯最普通的茉莉花茶,看她将茶叶投入杯中,热水冲下去,那些干枯的花瓣仿佛重新活了过来,在杯中轻盈地打着转。
这些茶摊没有网红店的精致,几把折迭椅,几张矮桌,却总不缺客人。隔壁桌的女生们热烈讨论着课堂上的案例,偶尔爆发出清脆的笑声;稍远些的中年人独自品茶,眼神放空,像是暂时从忙碌生活中抽离出来。在这里,时间好像被拉长了,每一秒都足够喝一口茶,发一会儿呆。
老板娘偶尔会聊聊茶叶的故事。她说自己在这条街上摆了十几年摊,看着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。“有的姑娘毕业多年,回学校时还会特意来喝杯茶。”她说这话时,手上泡茶的动作不停,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。我想,这大概就是学院后街茶饮时光的魅力所在——它不只是一杯茶,更是记忆的载体。
有次下雨,我躲进茶水摊的棚子下。雨点打在帆布棚顶上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老板娘递来一杯热腾腾的普洱茶,“雨天喝这个最舒服。”她说。那杯茶特别浓,带着独特的陈香,捧在手里,连指尖都暖和起来。看着雨中的街道,行人匆匆跑过,而我在这个小小的避风港里,竟生出几分莫名的安逸。
茶摊的常客里有位退休的老教授,他总是下午叁点准时出现,点一壶龙井,看两小时书。有次我鼓起勇气问他为什么总来这里,他推了推眼镜:“这条街的茶啊,有年轻的味道。”他笑着说,在校园里待了一辈子,现在离休了,反而更舍不得离开这种青春的气息。
春天的时候,茶水摊外会多摆几盆茉莉。花开时节,茶香混着花香,整条街都弥漫着清新的气息。这个季节的傍晚最美,夕阳把整条街染成金色,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走过,手里捧着各式各样的饮品。但对我来说,没有什么比得上那杯简单的茉莉花茶,就像这条后街,朴素却耐人寻味。
前几天又去了茶水摊,发现老板娘新添了几种茶叶。她笑着说这是应毕业生的要求,“她们说在外地喝不到这个味道。”我突然明白,这些看似普通的学院后街茶饮时光,早已成为许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。它记录着青春,承载着回忆,也温暖着每一个路过这里的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