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鞍山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,茶室品茗心得记录
上周朋友突然神神秘秘地发来定位,说马鞍山有家品茶工作室特别值得一去。我平时喝惯了办公室的茶包,对专业茶室还挺好奇的,趁着周末有空就按导航找了过去。
工作室藏在老城区梧桐树掩映的小院里,推门时檐角风铃叮当作响。穿棉麻裙的茶艺师正在给紫砂壶预热,茶香混着窗外青草气,瞬间把人从车马喧嚣里拽了出来。
茶汤里喝出山野清晨
茶艺师递来的白瓷杯里,太平猴魁舒展出翠绿叶片。“这是去年谷雨前收的,”她说话像在分享秘密,“你闻杯底,是不是有兰花香?”我学着用手指温杯,果然闻到清冽的香气——原来好茶叶真会说话。
第叁泡时茶汤变成浅金色,舌尖泛起蜜甜。茶艺师说这时候要“让茶汤在齿间转个圈”,我试着重重咽下,喉间竟真的涌出回甘。原来这就是老茶客常说的“喉韵”,像山泉流过青苔石,凉丝丝的甜能停留好久。
隔壁桌老先生突然插话:“小姑娘会喝!我年轻时跑茶山,现在腿脚不利索了,就来这儿找味道。”他杯里飘着六安瓜片特有的板栗香,说这家店最难得的是“藏得住时光”。
器物是有温度的
茶艺师取朱泥小壶冲泡凤凰单丛,动作轻得像在照顾婴儿。壶嘴断水时利落不滴漏,她笑说这是养了五年的老伙伴。看我盯着茶盘上的枯莲蓬,她顺手插了支新采的菖蒲:“茶席要跟着季节走呀。”
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定制的山泉水。茶艺师用玻璃壶烧水,指着冒出蟹眼大小气泡时说这时候水温刚好。原来水沸腾的程度这么讲究,太滚会烫伤茶叶,太凉又激不出香气。
翻着店里手写的茶品笔记,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能坐在这儿喝整天。那些画着茶叶形态的铅笔草图,记录着每批茶的气候水土,甚至还有茶农采摘时的趣事。这般用心,比很多网红店真诚多了。
离开时买了二两尝过的猴魁,茶艺师用桑皮纸包得方方正正。晚风把茶香裹进衣袖,忽然想起宋人说的“晴窗细乳戏分茶”。这种不着急的体验感,大概就是马鞍山品茶工作室最动人的地方。下次要带爸妈来,让他们也尝尝这种慢下来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