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平各区品茶工作室,桂平各街道品茶服务点
最近常听人提起桂平的品茶文化,慢慢成了街坊邻里聊天时的话题。走在桂平的街头巷尾,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,这倒让我想起前几天路过的一家小店。
那天刚好下雨,我躲进一家叫"清茗轩"的铺子。老板是个中年人,正不紧不慢地烫着茶杯。他见我浑身湿透,顺手递来一杯热茶:"尝尝,本地的西山茶。"
一杯茶里的门道
老板说,现在桂平各区品茶工作室越来越多了,光是他们这条街,半年就开了叁家。我好奇地问,这么多店,生意能好吗?他笑了笑,说关键看怎么经营。有些店专注做老茶客生意,有些则开发年轻人喜欢的冷泡茶。就像他这家店,除了卖茶,还教客人怎么辨别茶叶品质。
“其实啊,”他指了指柜台上各种茶具,“现在很多人来喝茶,不光是解渴,更是想找个安静地方歇歇脚。”这话让我想起朋友小陈,他上周还跟我说,现在约人谈事都不去咖啡馆了,直接找家茶室,既清净又雅致。
巷子深处的茶香
后来我又去了几家桂平各街道品茶服务点,发现每家都有特色。城南那家主打本地西山茶,城北的则以云南普洱见长。有意思的是,这些店铺装修都很朴素,但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,透着股认真劲儿。
在城西老街有家小店,老板娘一边泡茶一边跟我唠家常。她说现在来买茶的年轻人多了,所以她们也开始进些花果茶。不过最让她自豪的,还是那些喝了她十年茶的老顾客。“有个老爷子,每周叁下午准时报到,就为喝我泡的铁观音。”
说到这儿,她突然压低声音:“其实泡茶没那么玄乎,关键是心意。水温差个一两度,茶叶多泡几秒钟,都不是大事,重要的是让客人喝得舒心。”这话让我琢磨了半天。
转了几家店后发现,虽然各家茶叶品种不同,但老板们有个共同点:都不急着做生意。有位老师傅说得在理:“茶要慢慢品,生意要慢慢做,图快的都开不长久。”
现在每次路过这些茶室,看见里面叁叁两两的客人,或独坐看书,或轻声交谈,都觉得这成了桂平街头一道特别的风景。或许这就是品茶文化的魅力,它不张扬,却悄悄融进了日常生活。
前两天又下雨,我自然而然又走进了一家茶室。老板正在教一个新来的小伙计怎么控制水温,那认真的模样,和别的店没什么两样。我坐在老位置,看着窗外细雨,突然觉得,这样的传统能在现代城市里保留下来,确实是件挺好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