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阴同城喝茶上课,同城品茶学习交流
华阴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最近街上总能看见些有意思的招牌。那天路过老城区,巷子口新开了家茶室,木招牌上写着"同城品茶学习交流",透过竹帘能瞧见里头坐着好些年轻人。这倒让我想起前阵子微信群里常有人问"华阴同城喝茶上课"的事儿,原来真有人把喝茶和上课凑到一块儿办了。
推开玻璃门,茶香混着桂花香扑面而来。穿棉麻裙的茶艺师正往青瓷壶里注水,围坐的五六个人都伸着脖子看。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压低声音说:"这第叁泡的凤凰单丛,比上次在潮州喝的还润。"旁边扎马尾的姑娘接过茶盏抿了一口,突然眼睛亮晶晶地指着茶汤:"快看!杯沿这圈金边!"
当茶杯遇见笔记本
第二次去的时候正赶上绿茶专题课。茶台边竟然摞着几本《茶叶生化工艺学》,穿驼色开衫的老师边说边在小白板上画杀青温度曲线。有个大姐突然举手:"老师等等!您刚说的128度是指锅温还是叶温?"掏手机查资料的时候,旁边小姑娘顺手给她续了茶,那动作自然得像给同桌递橡皮。说来也怪,在这种环境里,讨论茶叶酚氨比居然比聊明星八卦还来劲。
上周末的普洱茶品鉴场更是热闹。茶艺师搬出叁款不同年份的熟普,教大家看汤色辨陈香。坐在角落的退休教师王老师突然拍腿:"我家里那饼十年陈的,原来不是发霉,是金花啊!"马上有人接话:"您要方便下次带来,咱们用紫砂壶闷泡试试?"这时候窗外飘起雨丝,屋里蒸腾的茶汽把灯光晕成暖黄色,倒真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围炉夜话的时光。
最近发现他们活动越来越丰富。周叁晚上是茶点制作课,穿着围裙的学员们跟着老师傅学做龙井茶酥;周六下午则变成茶叶审评小组,每个人带着自家好茶来"斗茶"。上次有个小伙儿拎来父亲珍藏的武夷岩茶,开封时手都在抖,结果大家尝了都说有股烟火气息,怕是焙火时心急了些。小伙儿倒也不恼,认真记下大家的意见:"总算搞懂为啥我爸总说我糟蹋好茶叶了。"
现在每次路过那条巷子,总能看到茶室亮着温暖的灯光。有时候是有人在练习茶百戏,在茶汤上勾画山水;有时候是几个茶友头碰头地比较不同山场的铁观音。这种把学习融进日常生活的样子,倒让我想起老话说的"柴米油盐酱醋茶"——原来喝茶这件事,真能喝出学问,喝出情谊,喝出生活的千百种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