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坛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,金坛微信附近人约400一次
这几天在金坛,总能听到有人在讨论微信附近的人功能,话题总绕不开那个400元的数字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“金坛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”这种说法时,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价格到底怎么回事?
上周末和朋友老李喝茶,他忽然压低声音问我:“你最近玩附近的人没?好像很多账号都标着400块一次。”我摇摇头,他接着嘀咕:“我也纳闷呢,加了个号问,对方只说‘金坛微信附近人约400一次’,具体做什么又不明说。”
迷雾中的探访
为了弄明白,我特意打开了微信附近的人功能。滑动屏幕时,确实看到几个头像下面带着“400”字样的个性签名。试着打了个招呼,对方回复很谨慎,只说是“陪伴服务”,具体内容要见面详谈。这种含糊其辞让我更困惑了,这价格在咱们这小地方不算便宜,可到底是什么服务值这个价?
隔壁开便利店张大姐前两天也说起这事。她皱着眉头:“我家那口子最近老盯着手机看,我问他在干啥,他说在看‘金坛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’的信息。”说着她叹了口气,“这价格说高不高说低不低,反而让人更加好奇。”
我注意到,这些账号大多在晚上比较活跃。有次晚上十点多,我又打开附近的人,发现那个“金坛微信附近人约400一次”的账号正在线。我发了条消息问具体服务内容,对方只回了句“线下见面就知道了”,然后再也不肯多说。
说来也巧,前天在商场遇到初中同学小王,他最近刚接触过这类服务。他挠着头说:“其实就是陪逛街、陪聊天,两个小时左右。但我总觉得这价格定得有点微妙,让人忍不住往其他方面想。”说完他苦笑了一下,“体验了一次就觉得没啥意思,还不如找朋友喝茶来得实在。”
现在想想,这个400元的价格确实挺有意思。定得太高没人问,太低又显得可疑,这个价位刚好卡在让人犹豫要不要尝试的临界点上。而且用“一次”这样的计量单位,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,可能这正是设置者的精明之处。
昨天晚上散步时,看到几个年轻人聚在路灯下玩手机,隐约听到他们在议论:“你说那些标着400的到底靠谱不?”“试试呗,反正就一顿饭钱。”我忍不住想,也许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社交方式?用明码标价的方式来填补生活中的空白。
今天早上买菜时,摊主老陈一边称菜一边说:“现在人都怎么了?找个人说话还要花钱。”我笑了笑没接话,心里却在想,也许正因为现实生活中缺少倾听者,才会催生这样的需求。这个“金坛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”的现象,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
回到家打开微信,那个“金坛微信附近人约400一次”的账号又更新了动态,这次配了张咖啡店的图片。看着图片里模糊的倒影,我突然意识到,在这个人人都隔着屏幕交流的时代,也许我们缺失的不仅仅是陪伴,还有那份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