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初中生一小时50元,赤壁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
最近在小区公告栏看到一张手写广告:“赤壁初中生一小时50元,赤壁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”。捏着买菜找零的硬币站在那儿,我忽然想起十年前同样的黄昏,自己也举着“家教辅导”的纸牌在少年宫门口等雇主。
现在的家长对教育投入真舍得啊。隔壁李姐上个月给初二女儿请了个985在校生,每课时就要两百。这么一看,赤壁初中生一小时50元的收费标准,在遍地叁四百的家教市场里,倒显得像超市特价区里的有机蔬菜——价格实惠品质却不含糊。
五十元背后的价值
其实刚开始我也纳闷,现在随便点个外卖都要叁四十,这些赤壁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,到底能教些什么?后来在业主群看到张老师分享了个案例:有个初叁男孩请了同校高叁学长辅导,两个月后数学从及格线窜到一百多分。那学长的方法挺特别——把函数题编成游戏关卡,解一道题解锁新技能。
这种同龄人之间的理解,或许是专业教师不具备的。就像小时候我总听不进父母劝告,却把学长姐随口说的话当真理。现在很多家长也发现,有时候补课不在于讲得多高深,而是孩子愿意听进去。
不过话说回来,五十元对普通家庭也不是小数目。菜市场王阿姨每天收摊后还得串两小时珠子,才够支付女儿今晚的两小时家教。她边串珠子边念叨:“就当少买件衣裳,孩子听得进去就值。”
藏在补课需求后的影子
教育这回事从来不只是孩子的事。上次路过小区凉亭,听见几位妈妈聊家教,话题从“赤壁初中生一小时50元”慢慢转到学区房行情。有个细节挺戳心——刘医生家的双胞胎请了叁位不同科目的家教,孩子房间的灯每晚亮到十一点。有次物业上门查电路,孩子揉着眼睛说:“等做完这套卷子就睡。”
这种现象让人不禁要想,我们究竟在为什么买单?是知识点本身,还是那份“别人都补了咱不能不补”的焦虑?就像商场电梯旁总有人不停按按钮,不是电梯来得慢,而是等待让人心慌。
当然不是所有补课都源于焦虑。表姐家女儿主动要求找英语家教,就因为学长讲课像在聊漫威电影。那孩子现在每次上课前都会洗好水果摆在书桌上——听说这是她和家教的秘密约定。
教育投资从来不是简单买卖。那张写着“赤壁初中生一小时50元”的广告现在还贴在超市门口,偶尔被新开的游泳班传单遮住,但总有人会轻轻拨开遮挡,掏出手机记下号码。暮色里,那些数字仿佛不仅是价格,更像是投向未来的一个个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