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林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辅导
最近在我们穆林小区的家长微信群里,有个消息传得挺热闹——有个初中生挂出“一小时50元约小孩”的辅导广告。刚开始看到这行字吧,我心里还犯嘀咕:这年头初中生都开始搞兼职了?
隔壁王阿姨的试用体验
住我对门的王阿姨最先尝试了这个服务。她家儿子小凯正在读五年级,数学作业老是跟不上。那天在菜市场碰见她,她拎着菜篮子跟我说:“哎哟你是不知道,那孩子虽然才初二,讲题比家教机构那些大学生还细致。”小凯原本坐不住的性格,现在到点就主动把作业本摊开等着。
我好奇问了具体怎么个辅导法。王阿姨说那孩子会先让小朋友把学校作业里卡壳的题目圈出来,然后用画图的方式拆解题意。有次教除法应用题,直接在草稿纸上画了一堆小人和糖果,愣是把抽象问题讲明白了。
现在小区里已经有七八个孩子固定参加这个“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辅导”。孩子们之间还形成了奇妙的学习氛围,周末下午经常看到几个小家伙围在石桌旁写作业,那个初中生就在中间穿梭指导。
其实这样的模式能成功,关键在于同龄人之间没有代沟。我侄子去年请过在职老师补课,但老师总习惯用成人的思维来讲课,孩子经常听得云里雾里。而这个初中生自己刚经历这些知识点不久,很清楚哪里容易卡壳。
不过也有家长提出疑问:这么便宜的价格能保证质量吗?我特意观察过,那孩子每次来都带着自己整理的错题本,上面用叁种颜色标注重点。听说他为了讲好课,还把妹妹的课本都借来预习过了。
现在小区里的全职妈妈们偶尔开玩笑说,这比送辅导班省心多了。既不用顶着大风接送,又能实时看到辅导效果。有个妈妈还发现自家孩子最近作业本上的优星变多了,老师还在班级群里特意表扬进步明显。
这种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辅导的模式,倒是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。那会儿邻居家哥哥经常一边写自己的作业,一边给我们讲题。现在这种互助学习以更规范的形式重现,确实挺让人欣慰的。
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时间检验。有次下雨天我看见那个初中生撑着伞往王阿姨家跑,裤脚全湿了还紧紧护着书包里的辅导材料。这种负责任的态度,或许正是家长们愿意持续选择他的原因。
最近发现那孩子开始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。对坐不住的孩子采用游戏化学习,对内向的孩子多用鼓励式表达。这种针对性或许正是标准化教育机构难以做到的。
现在小区物业还特意在活动室辟出角落给他们使用。傍晚经过时,常能听到孩子们恍然大悟的“啊哈”声,夹杂着讲解声和翻书页的沙沙声。这样的场景,比任何广告都让人信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