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海各区私人外卖工作室,周边地区私厨外送服务
这几天我手机里新添了好几个本地私厨的微信,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晚上加班,实在不想吃泡面,同事推了个私人厨房的微信过来,说是在他们家小区里开的。本来没抱太大希望,结果那份红烧肉愣是吃出了老家灶台的味道。
现在凌海各区私人外卖工作室越来越多了。这些私厨都不在临街商铺,有的在居民楼里,有的在写字楼角落,不靠招牌揽客,全靠口碑相传。我加的这位老板娘说话特别实在:"我们就是自家厨房多做几份,材料都是菜场现买的,比不了大饭店排场,但肯定干净、热乎。"
藏在巷子里的好味道
说来也怪,现在大家反而更愿意找这种家庭式的小厨房订餐。可能是吃够了标准化快餐,就想找点带着锅气的人情味。上周我去取餐时碰到个大哥,他说自己每周叁固定来取鱼头煲:"这家的味道啊,跟我妈做的特别像。"
这类私人外卖工作室有个共同特点——老板往往就是厨师。我认识的一位师傅原先是饭店主厨,后来自己在家开了小厨房。他说现在每天就接十来单,反而能静下心来琢磨每道菜:"在饭店那会儿,一天要炒上百个菜,现在跟每位客人都能聊上几句,知道他们的口味。"
这种周边地区私厨外送服务特别灵活。昨天我临时想加个菜,老板在微信里回得爽快:"正好今天买了新鲜排骨,给你留一份糖醋的?"这种随性的交流,在大外卖平台根本体验不到。
不过要说缺点嘛,确实有。配送范围有限,基本都在叁五公里内,远了送不了。而且很多私厨没有固定菜单,今天买到什么好食材就做什么。但这反而成了特色——每次打开他们的朋友圈看今日菜单,都像拆盲盒似的带着期待。
我发现这些私人厨房特别在意老顾客。常客的口味偏好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:李阿姨不吃辣,张哥喜欢汤汁多一点,刘奶奶牙口不好要炖烂些...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,让吃饭这件事变得特别有温度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加入了私厨行列。有个90后姑娘把自家阳台改造成了烘焙坊,专做低糖甜品。她说每天最多接八个蛋糕订单:"不是不能多接,是多了就保证不了品质了。"这种较真劲儿,反而让她的订单排到了下个月。
住在城东的朋友告诉我,他们那片也有好几家这样的私厨,有的专做宵夜,有的擅长药膳。看来这种餐饮模式正在各个社区悄悄生根发芽。
有时候我在想,为什么大家开始回归这种看似"原始"的订餐方式?或许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我们终究还是渴望那份带着人情味的热气腾腾。当外卖变成千篇一律的工业流水线,这些私人厨房反而成了城市里温暖的存在。
今晚我又翻起了那些私厨的朋友圈,看着刚更新的菜单犹豫不决——是点那家招牌的黄焖鸡呢,还是试试新发现的私房牛肉面?这份选择困难,倒成了每天的小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