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西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靖西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
那个周末午后,我正刷着朋友圈,突然被一条消息惊得坐直了身子——靖西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!揉了揉眼睛,确认没看错数字。八百块,叁小时通话,这得聊什么啊?我家那个上初二的表弟,一个月话费撑死五十,这差距也太夸张了。
说来也巧,隔天在菜市场遇见初中班主任李老师。她退休后还在做家教,提起这事直摇头:“现在的孩子啊,我们班上有个女生,为了和在外省打工的妈妈视频,偷偷用压岁钱充了叁百话费。可你这靖西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,够那孩子和她妈聊大半年了。”
电话背后的故事
我越想越好奇,干脆托靖西的朋友打听。原来那孩子叫小斌,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。这次天价电话,是他偷偷用爷爷手机给爸妈打的国际长途——爷爷用的是老套餐,没办国际漫游,叁小时下来正好八百多。
小斌爸爸在电话那头叹气:“孩子说想我们了,想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去。聊着聊着睡着了,电话都没挂... ...”电话这头,能听见他声音有些哽咽。那八百块钱,是这个建筑工人扛十天水泥才能挣到的。
我突然理解了。这哪是什么奢侈消费,分明是个留守儿童笨拙的思念。这些孩子就像缺水的幼苗,拼命伸长根系寻找亲情,哪怕话费贵得吓人。
想起去年回老家,看见邻居家孩子抱着手机在院门口来回走,说那里信号最好,能看清爸爸的脸。农村这样的孩子太多了,他们会在日历上画圈圈算着父母回家的日子,会把期末试卷藏在枕头底下等爸妈回来再看。
小斌家的情况更特殊些。他妈妈在制衣厂,爸爸在工地,两人休息时间总是错开。难得同时有空接视频,小斌就舍不得挂断,哪怕只是看着屏幕里爸妈吃饭、收拾东西,也觉得开心。
农村老人用不惯智能手机,很多像小斌爷爷这样的,用的还是老年机。孩子想视频,只能借别人手机,或者像这次,用最昂贵的方式表达思念。
说来心酸,小斌在电话里和妈妈说,这次月考进了前十。妈妈夸他真棒,他小声问:“那我考好了,你们能早点回来吗?”电话两头都沉默了。这种沉默,在这些留守家庭里太常见了。
那八百元话费,小斌爸爸最后还是付了。他说就当给孩子买了个念想,虽然贵,但听到孩子声音那一刻,觉得什么都值了。这话让我心里一揪——亲情本不该用“值不值”来衡量啊。
这事在村里传开后,小学校长找了移动公司,商量给留守儿童家庭办个优惠套餐。虽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但至少让孩子们能和父母多说说话。第一个办理的就是小斌家,现在他每周能和爸妈视频两次,每次半小时,一个月才叁十块。
前两天,小斌爸爸给我朋友发来照片,孩子举着奖状笑得特别甜。他说现在干活都有劲,就盼着多攒点钱,早日回家陪孩子。放下手机,我想,也许很快就不会再有这样的靖西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新闻了。
窗外飘来邻居家炒菜的香味,忽然想起小时候,妈妈总是在炊烟袅袅时喊我回家吃饭。那些最平凡的相守,对这些孩子来说,却是奢侈的梦想。这通天价电话,像是面镜子,照出了千千万万留守家庭的两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