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阴100米内附近的人,江阴百米周边人群
这几天闲着刷手机,突然冒出个念头:咱们江阴这小地方,百米之内到底住着些什么人呢?
说来也挺有意思的。昨天去菜场买菜,碰见楼下老王正拎着两条鲫鱼往回走。“今儿这么早收摊?”我随口打了个招呼。他笑眯眯地说:“闺女放假回来,炖个汤。”就这么简单两句话,忽然让我觉得,这百米之内的人情味儿,比手机里那些虚无缥缈的点赞真实多了。
百米之内的小天地
其实仔细想想,咱们每天活动的范围,大多不也就这百米左右嘛。从家到小区门口,从单位到附近餐馆,来来往往碰面的都是些熟面孔。街角修鞋的张师傅总爱聊他儿子考研的事,便利店老板娘永远记得我爱买哪种酸奶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相遇,慢慢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生活网。
有时候站在阳台往外看,会琢磨对面楼里亮着的灯都是谁家的。那扇总是深夜还亮着的窗,是不是住着个赶方案的年轻人?清晨在公园打太极的那对老夫妻,是不是就住在隔壁单元?这些好奇,让我开始留意起身边的江阴百米周边人群。
上周在电梯里遇到个面生的小伙子,抱着个纸箱。一问才知道是刚搬来的租客,在城南软件园上班。聊着聊着发现,他同事居然是我高中同学的表弟。你看,这世界说大不大,百米之内的人际网络,说不定就连着你意想不到的人。
现在人总爱说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可真正和邻居打过交道的能有几个?前几天我家水管爆了,急得团团转时,突然想起物业说过楼上住着个水电工。硬着头皮去敲门,人家二话不说就提着工具箱下来了。修好后我要给钱,他直摆手:“街里街坊的,这么见外干啥。”那一刻突然觉得,这江阴100米内附近的人,才是咱们最该珍惜的缘分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爱扎堆聊天。小区里有位独居的退休老师,平时很少和人交往。直到有次她在楼下长椅上看书,我认出那是本绝版的外国小说,才鼓起勇气和她聊起来。现在每次见面,我们都会交流最近读了什么书。你看,有时候共同的兴趣,比物理距离更能拉近人心。
说到这儿,忽然想起个有趣的事。我们小区有个妈妈群,原本是方便互相帮忙接孩子,后来发展成无所不聊的大家庭。谁家做了好吃的会多备一份,谁出差了大家轮流帮忙浇花。这种自发形成的江阴百米周边人群网络,比什么智能社交软件都来得贴心。
可能有人会觉得,现在通讯这么发达,何必在乎身边这百米范围?但你想啊,快递可以等,外卖能送到家,可突然需要个创可贴,或是想找人搭把手搬家具时,能敲开的门就在这百米之内。这种实实在在的互助,是隔着屏幕给不了的。
最近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脚步。在小区里散步时会主动和遛狗的大爷聊两句,在便利店排队时不再埋头看手机。渐渐地,我发现这百米之内的小世界,比想象中丰富得多。那位总在花园修剪枝叶的大叔,原来是个退休的园艺师;经常跑步的年轻人,居然是我常去那家书店的老板。
生活在继续,江阴100米内附近的人也在不断变化。有新搬来的租客,也有老邻居搬走。但不管怎么变,这片小天地里的人和事,始终是我们日常生活最真实的背景色。下次你在小区散步时,不妨也留意一下身边的风景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