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自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蒙自品茗评选活动工作室
最近路过蒙自南湖边上,总能看到些有意思的场面。几位穿着棉麻衫的老人家围坐在老茶社的木桌旁,面前摆着七八个白瓷杯,一会儿凑近闻香,一会儿小声交谈,那专注劲儿堪比在鉴宝大会上看古董。
打听才知道,原来这就是蒙自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在忙活的事。说起来这个名头挺新鲜,乍听还以为是选秀比赛,其实人家正经是评茶的。去年秋天他们第一次办活动时,老茶客张叔还开玩笑说:"还以为要选茶仙子呢,结果是我们这些老骨头来当评委。"
茶碗里的江湖
蒙自这地方喝茶向来有讲究。从前马帮歇脚时要喝烤茶,现在年轻人也爱上茶艺馆。但要说最地道的,还得数本地产的普洱茶。工作室的李师傅跟我说了个细节:他们收茶青时,专门挑清晨带着露水采的,这样的叶片保留着山场气息。说着他打开陶罐,那股混合着蜜香和陈韵的味道瞬间飘满屋子。
上周我去看了他们的蒙自品茗评选活动工作室现场,真是开了眼。叁十多种茶样编着号摆在长桌上,从二十年的老茶饼到今年春茶都有。评委们要轮番品尝,每人手边还放着杯淡盐水漱口。负责统筹的小杨悄悄告诉我,有款茶让两位老师傅争起来了,一个说回甘像山泉水,另一个偏说像野蜂蜜,争了半晌才发现喝的是同一款。
最打动我的是看见几个年轻人坐在老师傅旁边学品茶。有个染了头发的姑娘捧着笔记本,边听边记如何分辨仓味和陈香。她跟我说现在周末都来当志愿者,"比泡酒吧有意思多了"。这让我想起去年获奖的茶人老周,他当年就是跟着父亲在茶山跑了十年,现在自家茶园总被抢购一空。
其实这样的蒙自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做的早已超出评茶本身。他们最近在整理历代茶人的手抄笔记,那些发黄的毛边纸上记着拼配秘方,比如雨水茶要配多少秋茶才不涩口。负责档案整理的陈姐说,有张1953年的单子让她特别感动,上面用钢笔歪歪扭扭写着"初制茶敬赠军属",落款是"蒙自互助组"。
转眼又到新茶上市的季节。听说今年参选的茶样比去年多了四成,连临沧的茶农都托人送来样品。工作室不得不把评选分成普洱、红茶、绿茶叁个组别。那天看见他们新订做的评审杯送到,整整齐齐码在靠墙的博古架下层,阳光照在青瓷杯沿上,恍惚间觉得这些器皿也在等待着与好茶相遇。
茶香还在巷子里飘着。凤凰花开的时节,或许又能遇见捧着茶饼匆匆赶往工作室的人。他们鞋上可能还沾着茶山的红土,布包里装着今年最得意的作品,就像带着自家孩子去赶考。而蒙自品茗评选活动工作室那扇木门后,永远飘着唤醒记忆的茶香,等着下一个推门而入的有缘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