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阳耍女娃,潮汕姿娘仔趣闻
潮汕地区的夏天总是带着咸湿的海风,老厝巷口飘着工夫茶的香气。这时候最常听见的,就是阿姨们围坐在茶盘旁,聊着谁家“耍女娃”的趣事。说起这个老话,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,其实它藏着不少温暖的故事。
记得去年端午前,我在西马路遇见位穿香云纱的阿婆。她边包粽子边用潮汕话说:“阮揭阳人自古疼女娃,耍女娃不是娇惯,是教她们知书达理。”她手上麻利地捆着咸草,粽叶在她掌心轻轻一转就变成漂亮的四角形。“就像包粽,看着简单,每个棱角都要到位。”
工夫茶里的人生课
要说揭阳人怎么“耍女娃”,还得从工夫茶说起。我家隔壁的林阿姨,女儿才六岁就能稳稳提起砂铫冲茶。林阿姨常说:“让她学冲茶不是真要学手艺,是练性子。”小女孩踮着脚注水时,林阿姨会在旁边轻声提醒:“高冲低洒,关公巡城——这就像做人,该张扬时张扬,该沉稳时沉稳。”
有回小女孩不小心打翻了茶杯,吓得直缩手。林阿姨却笑着说:“没事,茶渍养壶,磕碰养人。”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很久。原来揭阳人说的“耍女娃”,是把生活点滴都变成潜移默化的教育。
潮汕姿娘仔的巧手艺
说起潮汕姿娘仔,不得不提她们的手上功夫。上次在进贤门看民俗展示,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在刺绣,针线在她指间灵活穿梭。她绣的是木棉花,火红的花瓣层层绽开。旁边她奶奶颇为自豪:“现在年轻姑娘肯学这个的少了,但手巧的姿娘仔到哪都吃香。”
女孩抬头笑笑,手上不停:“阿嬷说绣花能静心,我平时写作业烦躁了,就绣几针。”看着她专注的侧脸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“耍女娃”——不是溺爱,而是让她们在传统技艺中找到专注的力量。
去年春节前,我在乔林古镇见过更生动的画面。几位年轻姿娘仔在排练英歌舞,她们的母亲坐在石阶上缝制演出服。有个女孩动作总慢半拍,她妈妈边钉扣子边说:“记得你是扮演穆桂英,眼神要利落,转身要干脆。”女孩调整几次后,果然跳出了那股英气。这位母亲后来告诉我:“让她们参加民俗活动,是想让她们知道,潮汕女儿既要柔美,也要有英气。”
现在时代变了,“耍女娃”的方式也在变。我表姐在揭阳开甜品店,她女儿放假就来店里帮忙。小姑娘最近迷上拍摄潮汕甜点的制作过程,还自己琢磨着写解说词。表姐不但不阻拦,反而特意买了套拍摄设备:“她现在玩这个比玩手机有意义多了,既了解传统美食,又学了新本事。”
其实在揭阳街头走走,能发现很多这样的画面——妈妈带着女儿学做红桃粿,奶奶教孙女剪窗花,这些日常里的言传身教,比任何说教都来得生动。就像老辈人常说的:“教女如沏茶,心急品不到回甘。”
如今看到那些落落大方的潮汕姿娘仔,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间自如切换,终于明白“耍女娃”这叁个字里,装着多少潮汕人的养育智慧。这种智慧就像工夫茶,初尝微苦,细品后满口生津,余味悠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