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州海选场子,贺州选拔活动现场纪实
夏末的傍晚,贺州老城区飘着螺蛳粉特有的酸辣香气。我拐进一栋挂着"群众艺术中心"牌子的旧楼,立刻被震耳欲聋的民歌撞了个满怀。穿壮锦背心的阿婆和染蓝发的小姑娘挤在同一个队伍里,有个大爷甚至把二胡带进了候场区。
这场面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庙会。那时候镇上的戏台子底下,也总是这样乌泱泱站满人。穿绸缎褂子的老艺人扯开嗓子唱采茶戏,孩子们在大人腿缝间钻来钻去。现在的贺州海选场子倒是与时俱进,评委席上摆着评分平板,但选手眼里那份光,还和当年一模一样。
绣球抛向新时代
穿民族服装的韦阿姨是第叁个上场的。她整理银项圈时,我听见旁边小姑娘悄声说:"这衣裳比我奶奶年纪都大。"可当山歌响起来的瞬间,整个场子突然安静了。她那首《茉莉花》带着山涧的清冽,某个瞬间我甚至闻到了雨后竹林的味道。
更让人吃惊的是接下来登场的小伙子。他抱着电吉他改编同样的民歌,台下的韦阿姨居然跟着节奏轻轻点头。候场时她还教我辨认壮族服饰的纹样,说凤凰图案的刺绣要绣满九九八十一天。
这样的画面在贺州选拔活动现场并不少见。昨天还有个跳街舞的团队,把铜鼓声采样混进了电子乐里。老观众起初皱着的眉头,随着鼓点慢慢舒展开来。或许这就是贺州海选场子最神奇的地方——它让不同的时光在同一空间里和平共处。
后台的化妆间更像是个微缩博物馆。绣花鞋挨着运动鞋,银饰碰撞的叮当声里混杂着手机消息提示音。两个不同年代的歌手互相借矿泉水,聊起哪家米粉店的酸豆角更入味。
记分员小陈给我看他的登记表,参赛者年龄跨度整整六十年。他说最年长的选手七十八岁,穿着自己缝制的瑶族盛装来了,就为唱首年轻时赶圩学会的情歌。
窗外暮色渐浓,走廊里还排着二叁十人。有个穿校服的女孩不停练习转音,她妈妈在旁边举着矿泉水瓶当话筒。保安大叔见我拍照,特别骄傲地说:"我们贺州人嘛,走路都在唱歌的。"
路灯亮起时,今天的海选才进行到一半。评委老师揉着发胀的太阳穴,却还是认真给每个选手写评语。我发现参赛者无论成绩如何,离开时都带着笑。或许对很多人来说,站上贺州选拔活动的舞台本身,就已经是件值得高兴的事。
回到街上,晚风送来远处碍罢痴的流行歌曲。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赛场里的山歌,像温润的玉石浸在溪水里。转角夜市刚刚支起帐篷,炒田螺的镬气里,明天应该又会多几个对于今晚比赛的谈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