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100米内学生约,丹江口百米内学子约
丹江口水库边上,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每天放学时分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沿着百米内的堤岸往家走。他们书包在背后晃荡,偶尔停下来看看水面上的波纹,或者蹲下来捡块石子打水漂。这片水域旁边,住着不少这样每天往返的学生。
我前些天在堤上遇到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,他正趴在栏杆上写生。画纸上,夕阳下的丹江口水面泛着金色波纹,远处还能看见发电站的轮廓。"我每天放学都在这儿画十分钟,"他把素描本往我这边挪了挪,"比在家里画得有意思。"
百米生活圈里的日常
沿着水库走这么一百米,能遇见好些这样的孩子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总坐在石阶上背英语,她说水声能让单词记得更牢。还有个总穿着运动服的男生,把堤岸当作天然跑道,边跑边背课文。这些住在丹江口百米内的学生,似乎都把这段亲水空间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课堂。
傍晚时分的场景特别生动。有些家长会带着饭菜来接孩子,一家子就坐在观景台的台阶上吃晚饭。孩子们交换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,筷子指着水面突然跃起的鱼。这百米距离,承载的不仅是通行功能,更像是个露天客厅。
我在想啊,现在很多孩子放学就被接进封闭小区,缺少这种自然成长的空间。而丹江口这些学生倒是幸运,每天都能在这片开阔水域边找到自己的小天地。这种与环境自然相处的经历,或许比课堂上学到的更珍贵。
水边的特别课堂
有个初叁学生告诉我,他在这百米堤岸上想通了不少数学题。"看着水的流动,忽然就理解函数图像了,"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,"特别是抛物线那道题,正好在打水漂时开窍了。"这话让我想起古人临水而思的智慧,原来现在的孩子也能在水边找到灵感。
巡库的保安老张对这些学生如数家珍。他说最热闹的是周五下午,孩子们就像归巢的小鸟,聚在岸边分享一周的新鲜事。老张偶尔会提醒他们注意安全,但从不驱赶,"看着他们在水边长大,也是道风景"。这话说得真好,孩子们确实成了丹江口百米岸线最美的风景。
不过也有让人担心的时候。雨季水位上涨,这段路会变得湿滑。这时总能看到高年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,提醒低年级同学注意安全。这种守望相助的氛围,或许就是亲水社区独有的温度。
黄昏渐深,路灯次第亮起。还有几个学生在石凳上整理书包,准备回家。其中一个女孩收拾画具时,特意把周围的废纸屑都捡干净。这个细微的动作,让我突然感受到,这些每天与水库相伴的孩子,对这片水域有着自然而然的守护意识。
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,我在想,这段百米路程或许正悄悄塑造着他们的成长记忆。很多年后,当这些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,丹江口的波涛声应该还会时常在梦里响起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