栖霞喝茶上课资源群,栖霞品茶学习交流群
前两天刷手机,偶然看见一个叫“栖霞喝茶上课资源群”的群聊,心里还挺好奇的。这名字挺特别,又是喝茶又是上课的,我就顺手加了进去。没想到,这一下还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。
群主是个挺和气的大姐,大家都叫她李姐。我一进群,她就发来一份详细的“群公告”,里面写着每周都有固定的茶艺分享课,还有专门的资源区,可以找到各种对于茶叶知识、冲泡技巧的文档和视频。我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“上课”是这个意思,不是咱们传统意义上那种正襟危坐的课堂。
一片茶叶里的大学问
记得第一次参加群里的线上活动,主题是“如何泡好一杯龙井”。李姐一边用手机直播,一边跟我们讲解。她说,“水温很关键,八十多度最好,千万别用滚开的水去烫它,不然就把茶叶烫坏了,味道也苦了。”她说话不急不慢的,手里拿着玻璃杯,看着翠绿的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开,那感觉,真是一种享受。我这才发现,自己以前泡茶,简直就是胡来,抓一把茶叶,开水一冲就完事了。
在这个栖霞品茶学习交流群里,像这样的“干货”分享几乎天天都有。有时候是群里的老师傅讲解不同产区的茶叶特点,有时候是像我一样的“小白”分享自己最近尝试的新茶具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气氛特别融洽。没有人嫌你问题幼稚,也没有人摆什么专家架子。这种感觉,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,围坐在一起,品着茶,聊着天,顺带就把知识给学了。
群里有个王叔叔,退休前是位语文老师,现在成了我们这群人的“文化顾问”。有一次聊到普洱茶,他不仅能说出各个山头茶的区别,还能引经据典,讲出很多和历史、诗词相关的故事。听着他娓娓道来,手里那杯本来只觉得味道醇厚的普洱,仿佛也多了几分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气息。这让我明白,喝茶不光是嘴巴的事,更是心和脑子的事。
慢慢的,我从一个只会牛饮的门外汉,也开始能分辨出绿茶里的豆香、红茶里的蜜韵了。家里那个落了灰的盖碗,也被我重新找了出来,学着群里教的手法,有模有样地泡起茶来。周末的时候,甚至还会约上群里同在栖霞的几位茶友,找个安静的茶馆坐一坐,把线上学到的东西,在线下实践一番。这种从虚拟到现实的连接,让这个群的存在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。
回过头想想,这个看似普通的交流群,其实给了我很多。它不只是一个获取茶知识的平台,更像是一个让生活慢下来的地方。在这里,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聚在一起,分享的不仅仅是一份喝茶上课资源,更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。也许,这就是所谓的“烟火气”吧,在杯盏之间,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安宁和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