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熟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,常熟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
对于常熟街巷的闲聊
最近在茶余饭后,常听人问起常熟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这类问题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说法时我也愣了神——咱们常熟这座文化名城,小桥流水、书香门第的印象早深入人心了,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个市井味儿十足的话题?
我琢磨着,这大概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。在常熟老城区转悠过的人都知道,青石板路七拐八弯的,很多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侧身而过。那些藏着裁缝铺、竹器店的老街巷,倒是常有叁五街坊站在巷口话家常。特别是傍晚时分,西泾头街那片,总能看见老阿姨提着菜篮子站在巷子口,交流今天哪家的草头饼炸得最酥脆。
有回去方塔园附近,我在粉皮街拐角看见个有意思的场景:两位老伯站在巷口的香樟树下,为了一盘象棋争得面红耳赤,围观的人把巷子堵了半截。这时骑电动车经过的小伙也不着急,笑眯眯地支着腿等在旁边。这种烟火气,或许才是大家真正想找的“站大街的小巷子”吧。
要说常熟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,琴川河畔的六沿街挺典型。那天路过时,正巧遇见个磨刀师傅在巷子中间摆摊,周围聚着几个等磨菜刀的居民。有个大姐抱怨说现在找磨刀人太难了,老师傅笑呵呵接话:“我在这条巷子磨了叁十年剪刀,街坊们早习惯在我这儿站会儿聊聊天了。”说着把手里的剪刀试了试刃,咔嚓声清脆利落。
其实细想起来,这种巷子文化在常熟源远流长。从明清时期开始,这里的巷弄就是邻里社交的舞台。现在虽然时代变了,但在南门坛上那些保存完好的老街,依然能看见老茶客每天准时出现在巷子口的茶馆,他们站在门槛外边比划边聊天,成了流动的风景线。
前两天路过书院街,发现个有趣现象。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巷子口转悠,一问才知道是在找拍摄角度。穿汉服的姑娘说,这条巷子的青砖墙特别上镜,她每次来都能遇到同样来取景的同伴,大家很自然地就站在巷子口交流起拍摄心得。你看,这不过是在寻找常熟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嘛,只不过换了个时代版本。
要说最让我感触的,是去年冬天在河东街看到的场景。那天特别冷,但巷子口的修鞋摊前却暖意融融。修鞋大爷身边围着几个等修鞋的居民,有人递热水袋,有人帮照手机灯。住在二楼的大婶从窗口探出身:“老张头,把我家插线板递给你?”这种不经意间流露的温情,或许才是这些巷子最动人的地方。
现在偶尔还能在菜市场后巷看到类似画面。卖菱角的大嫂总会多抓把葱塞给熟客,站在摊位前聊两句孩子上学的事。这些看似寻常的站立,其实织就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每次穿过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巷弄,都能感受到常熟这座古城跳动的脉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