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品茶研习空间,丹江口茶艺学习课堂
丹江口这个地方啊,说起名字就带着水汽氤氲的意境。每次朋友问我去哪儿学茶,我都会不假思索地推荐丹江口品茶研习空间。说来也巧,上周六我又去了那里,正赶上初夏的第一场雨。
隔着玻璃墙,能看见雨水顺着屋檐串成珠帘。教室里飘着叁种不同的茶香——左边是绿茶清锐的栗香,中间是红茶醇厚的蜜甜,右边则飘来老白茶淡淡的药香。这种体验真的很特别,就像同时穿越了叁个季节。
指尖上的茶汤温度
李老师正在教新手班握盖碗的手法。有位学员紧张得手抖,她笑着接过来说:“别急着追求标准动作,先感受茶具的温度。”她让每个人把空盖碗捧在手心,“是不是有点像握着刚煮熟的鸡蛋?”这个比喻顿时让人放松下来。在丹江口茶艺学习课堂,最打动我的就是这种不紧不慢的教学节奏。他们从不要求学员死记硬背茶叶种类,而是让你用五感去记住每一种茶的性格。
记得我第一次来丹江口品茶研习空间时,完全分不清凤凰单丛里的十大香型。老师没给我看任何资料,而是取了蜜兰香、芝兰香、玉兰香叁种茶,让我闭眼闻香。说来奇怪,当视觉被关闭,嗅觉反而变得格外敏锐。那种开窍的瞬间,至今都让我念念不忘。
中级班的学员正在练习注水。有个小伙子的水流总是断断续续,指导老师在他手背轻轻托了一下:“想象你在给宣纸染色,水要走得匀,走得慢。”果然,下一冲的水柱就绵长了不少。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技巧,其实都藏着好几代茶人的经验。
窗外雨停了,阳光透过竹帘洒在茶席上,斑驳的光影随着水汽轻轻摇晃。负责茶史讲解的张师傅拿出一个宋代的茶盏残片,让大家传看。黑釉上停着一只银色的兔毫,触手温润。“你们看,古人连喝茶的器物都做得这么有意思。”
最近他们新增了调饮课程,挺受年轻人欢迎。用本地产的毛尖做茶底,搭配丹江特有的金银花。不过老师反复强调:“创新可以,但不能丢了茶的本味。”这种平衡之道,或许就是丹江口茶艺学习课堂最珍贵的地方。
暮色渐浓时,茶室亮起暖黄的灯。有位老学员正在角落练习茶艺展示,她的动作已经褪去了最初的青涩,带着行云流水般的从容。我突然想起叁年前第一次走进这里的自己,那时连茶筅都拿不稳。时间在茶香里流过,留下的是种说不清的改变。
临走前,李老师往我包里塞了包刚烘好的野茶。“今年雨水好,茶也格外甜。”打开纸包,墨绿色的茶叶卷曲成螺,带着山野的气息。这包茶现在还在我书架上,每次看见都会想起那个雨后的下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