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义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附近有什么可逛的
前两天有外地朋友突然问我,巩义女子学院后街现在还能逛吗?听说以前挺热闹的。这话倒把我问住了——确实好久没往那边去了。
趁着今天天气不错,我特意绕到后街转了转。从学院侧门拐进去,最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排老梧桐树,枝叶比记忆中茂密了许多。下午四点多的光景,树影斜斜地洒在青石路面上,叁两个女生拎着书本从旁边走过,说说笑笑的。
街角的老味道
往里走几步就闻到了熟悉的烤红薯香,还是那个大叔在固定位置摆摊。“学生都放假了,您这生意还行?”我凑过去搭话。大叔一边翻动着烤炉里的红薯,一边笑呵呵地说:“老主顾多,周边住户也常来。”他指了指斜对面的文具店,“那家开了十几年,学生们买本子笔都认那儿。”
文具店老板娘正坐在门口晒太阳,见到熟人就点头打招呼。她说虽然现在网购方便,但学生们还是喜欢来店里挑挑选选,特别是考试前,各种幸运文具特别抢手。这话让我想起读书时也迷信过某款签字笔,总觉得用它考试能多考几分。
新旧交织的街景
再往里走发现确实有些变化:原来卖颁顿的音像店变成了奶茶店,但隔壁修鞋的老师傅还在。他戴着老花镜,手里的活计没停过。问起来才知道,他在这条街修了二十多年鞋,教过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。
新开的奶茶店门口排着队,几个女生在讨论要不要尝试新品。店员说他们的招牌奶茶有个特别的名字,叫“自习室的温暖”,看来很懂学生心理。隔壁的书吧倒是保留了原来的样子,木制书架高到天花板,随便抽本书就能消磨整个下午。
转角处多了家自助照相馆,应该是顺应这两年证件照的需求。玻璃门上贴着卡通贴纸,显得活泼又温馨。倒是那家老式理发店还开着,红白旋转灯慢悠悠地转着,老师傅拿着推子给客人理发,手法稳当得像在完成艺术品。
走到后街中段,发现以前常去的煎饼摊升级成了小店面,除了传统煎饼还增加了手抓饼和饭团。老板娘认出我来,非要多给我加个蛋:“记得你以前总来,现在工作忙了吧?”这句话突然让人有些恍惚,好像昨天还是个背着书包来买早餐的学生。
夜幕初上的时光
天色渐暗,路灯接连亮起。这个时候的后街反而更热闹了些。下班的人顺路来买熟食,附近居民带着孩子散步,还有几个显然已经毕业的年轻人特意回来怀旧,举着手机在曾经拍过照的地方留影。
水果摊的老板娘正把新鲜草莓摆到最显眼的位置,她说这个季节的草莓卖得最好,学生都喜欢买回去当夜宵。旁边炒货店的栗子香气飘得老远,记得冬天时这里总是围着一圈人,等着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出锅。
在巷子尽头发现了一家新开的文创小店,卖些手工饰品和学院周边。店主是个毕业不久的学姐,她说选择在这里开店,就是因为舍不得这条街的氛围。虽然现在实体店不好做,但看到学妹们喜欢她设计的东西,就觉得特别值得。
往回走时又路过那家老式杂货铺,橱窗里还摆着那种铁皮铅笔盒,瞬间勾起很多回忆。老板说现在这些东西卖得少了,但他还是坚持进货,“总有人会怀念的”。
华灯初上,后街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温柔。奶茶店飘来淡淡的茶香,混着烤红薯的甜味,书店的灯光温暖地亮着,叁五个学生坐在窗边看书。这条街好像变了,又好像什么都没变——店铺换了招牌,味道还是那个味道。如果有人问我巩义女子学院后街现在怎么样,我大概会这样回答:它还在那里,等着你去走一走,尝一尝,看一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