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家庄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的石家庄站小街道
那条熟悉又陌生的小巷
每次从石家庄站南出口出来,我都会下意识地朝右边瞥一眼。那里藏着一条不太起眼的小巷,就在高架桥的阴影底下。说它是小巷吧,其实也就是两栋老居民楼之间留出的过道,窄得连叁轮车过去都得小心地扭着身子。可你要是小瞧了这地方,那可就错过太多了。
巷口永远飘着各种食物的味道。早上七点,煎饼果子的面糊在铁板上滋滋作响,夹着脆饼的咔嚓声;中午十二点,刀削面的热气混着醋香直往人鼻子里钻;到了晚上,烧烤摊的炭火一亮,整条巷子就活了起来。住在旁边楼的王大爷常说:“咱这石家庄火车站小巷子,就是个五脏俱全的小麻雀。”他在这住了叁十年,眼看着小巷从黄土路变成水泥地,摊主换了一茬又一茬,可那股子烟火气从来没变过。
往里走十来步,有个修鞋的摊位。老张师傅总是坐在小马扎上,腰间系着布满补丁的围裙。他的摊子简单得很——一个工具箱,几卷不同颜色的线,还有等待修补的鞋子堆成的“小山”。有次我问他为啥不搬去店面,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:“这儿多好,南来北往的都能说上话。昨天还有个东北小伙,鞋跟掉了急着赶火车,我叁下两下给他修好,差点没抱着我喊亲爹!”他说着,手里的锥子穿过鞋底,麻利地打了个结。
再往里走,空间突然宽敞了些。原来这里是几栋老楼的交界处,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个小广场。下午四点以后,菜贩们就会推着叁轮车过来,把最新鲜的蔬菜摆开。住在邻近的石家庄站小街道的居民们,这个时间都会溜达过来。他们不急着买菜,先站在摊前聊会儿天——“今天这豆角不错”“听说二单元老李家闺女要结婚了?”琐碎的日常对话,让这个被高楼包围的小空间充满了人情味。
巷子最里头有家开了二十年的理发店,老板娘赵姐说话带点保定口音。她的店勉强能放下两把椅子,墙上贴着九十年代的海报都已经发黄。但来找她理发的都是老街坊,往椅子上一坐,连“想要啥发型”都不用说。推子嗡嗡响着,碎头发落在围布上,赵姐会和客人聊孩子上学的事,聊最近肉价又涨了。有次听见老顾客感叹:“现在满大街都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发型屋,还是你这儿踏实。”赵姐拿着剪刀的手没停:“可不是嘛,咱们这石家庄火车站小巷子,就讲究个实在。”
夜幕降临后,巷子会换上另一副面孔。白天卖早点的小车变成了烧烤摊,灯泡拉出来挂在晾衣绳上,昏黄的光线下,坐着刚下火车的旅客、附近工地的工人,还有加完班的年轻人。他们围着矮桌坐下,羊肉串在炭火上滴着油,啤酒瓶碰在一起的声音格外清脆。有人大声说着今天的见闻,有人安静地吃着烤馒头片,所有的疲惫都融化在这温暖的夜色里。
其实想想,这条小巷子就像石家庄的缩影。它不华丽,甚至有些简陋,但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本来的样子。那些为了生计忙碌的身影,那些简单却温暖的食物,那些陌生人之间的短暂交谈,都在提醒着我们——最真实的生活,往往就藏在这样不起眼的地方。而邻近的石家庄站小街道,和这条小巷子一样,都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。
下次你从火车站出来,要是时间不赶,不妨也去那条小巷子转转。或许你会遇到修鞋的老张,理发的赵姐,或者只是站在巷口闻闻那熟悉的食物香气。那时候你就会明白,为什么这样一条普通的小巷,能成为那么多人心里特别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