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镇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,青年手工艺合作时光
景德镇的午后,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青石板上,光影斑驳得像极了窑变釉色。十七岁的小航蹲在自家作坊门口,手里捏着刚拉坯成型的泥胎,眉头皱成了梅雨季的青苔。隔壁传来拉坯机的嗡嗡声,那是邻居家的女孩小雨在忙活。
“你这釉料配方不对。”小雨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,马尾辫沾着几点泥星,“青花钴料要配桃胶,你单用水调,画上去就晕开了。”她蹲下身,从围裙兜里掏出个小陶罐,“给,我多调了一份。”
当泥胎遇见巧手
小航犹豫着接过陶罐时,突然想起爷爷说过,景德镇的瓷器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魔术,而是一群人的舞蹈。拉坯的、利坯的、画青花的、上釉的、烧窑的,少了谁都不行。可从小到大,男孩女孩总被无形地隔开——男孩学修坯,女孩学彩绘,像两条永不交汇的溪流。
小雨却直接坐在他旁边的工作凳上,拿起他那件画坏了的笔洗端详:“你看,这里构图太满,留白才见意境。”她用指甲在未干的釉面上轻轻划出几道弧线,“让青花像这样流动起来,差差的,反而生动。”
“差差的是什么意思?”小航终于忍不住问。
“就是我们这儿的老话呀,像窑火跳动,像笔锋转折,不追求完美,要的是那份活泛劲儿。”
小航第一次发现,这个总被他认为是“娇气包”的女孩,手指上结着和他一样厚的老茧。
从那天起,作坊的木头门槛见证了许多改变。小航教小雨如何感受轱辘车上泥料的韧性,小雨示范怎样让青花分水自然晕染。他们发现男孩握坯的力度和女孩勾线的灵巧相遇时,素白瓷胎上开出了意想不到的花。有次试验釉里红,窑门一开,竟烧出了晚霞般的渐变,那是他们试了十七次配方才得到的惊喜。
镇上其他年轻人渐渐聚拢过来。戴眼镜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3顿建模,可以把传统器型微调得更符合现代审美;从美院回来的姑娘把当代绘画融进瓷板画;就连小航那个爱玩电竞的表弟,也琢磨出用游戏鲍滨思路设计陶瓷文创包装。
秋分那天,他们决定办个展览。不是在高大上的美术馆,就在龙珠阁下的老厂房。开展前夜,所有人都在连夜布展,空气里飘着松木框和墨汁的味道。小雨站在梯子上挂展签,小航在下面扶着,听见她轻轻说:“原来差差的不是手艺,是我们心里的那道坎。”
月光从破损的窗棂漏进来,照在那些瓷器上。青花山水间藏着像素点,釉上彩花鸟呼应着街头涂鸦,古老的技艺和年轻的想象力在瓷器中安然共处。此刻没有什么男生女生的区别,只有一群年轻人,正用双手把家乡的泥土变成会呼吸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