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镇500块钱叁个小时,景德镇叁小时五百元体验
景德镇500块钱叁个小时,这听起来像不像个时间买卖的游戏?站在陶溪川的梧桐树下,我捏着那张薄薄的预约券暗自嘀咕:这叁个小时到底能换来什么?
拉坯师傅老陈的手上沾着泥浆,他咧着嘴笑:“很多人觉得五百块贵,可这叁小时里,你手里捧着的可是从宋代就开始烧的泥土。”他扶着我的手腕按在转盘上,陶土在指尖微微发烫,像有了心跳。
泥土里的时间账本
转盘嗡嗡响着,老陈算起了账:“窑厂租用、高岭土、釉料、师傅指导,还有最后那一道柴窑的柴火钱。”我手下的泥坯突然塌了一角,他哈哈笑着帮我重整:“急什么?这叁小时里,你塌掉多少个都算我的。”
隔壁桌的姑娘正在给茶杯描青花,她说这是她第叁次来体验景德镇叁小时五百元体验了。“第一次做的丑得没法看,可摆在家里就是欢喜。”她笔尖轻点,一朵缠枝莲徐徐绽放,“现在朋友过生日,我都送自己做的杯子。”
烧窑的吴师傅掀开窑门,热浪扑面而来。他指着刚出窑的瓷器说:“看这件釉里红,火候差半点就出不来这颜色。”他转身往窑里添柴,“现代电窑省事,可我们坚持用柴窑,就因为那股说不清的烟火气。”
工作室里,李老师正在修坯。她手里那把钢刀薄得像纸,削下的泥屑卷成细丝。“修坯最考验耐心,”她头也不抬,“多削掉一毫米,前面几小时就白费了。”她停下手笑了笑,“不过做陶瓷就是这样,景德镇叁小时五百元体验教给很多人的第一课,就是接受不完美。”
我捧着自己做的马克杯走出工作室时,夕阳正好斜照在杯沿那道小小的裂痕上。老陈送我到门口:“带走吧,这世上再不会有第二个一样的杯子了。”杯底还留着我的指纹,像给这段时光盖了个章。
回程路上,我摸着杯身上那抹偶然形成的窑变色彩。突然明白这五百元买的不是瓷器,而是让时间在指尖具象成形的叁个小时。当整个世界都在催你快点再快点,却有个地方愿意为你停下转盘,告诉你:慢慢来,叁个小时,刚好够泥土记住手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