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东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启东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
前几天,我小侄女从启东回来过周末,饭桌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。话题不知道怎么就转到了零花钱上,她一脸神秘地跟我们分享了她同学的“大生意”:“我们班有个同学,搞了个‘启东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’服务,专门陪人聊天,你说神不神奇?”
五十块钱,叁个小时?我第一反应是,现在的小孩可真会玩。这价钱,连杯像样的奶茶都买不了几杯,却愿意花叁个小时陪一个陌生人聊天?我忍不住好奇,这打电话的,和接电话的,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?
小侄女看我感兴趣,说得更起劲了:“是真的!还挺多人找他的。他说有个在外地上大学的哥哥,每次都会预约,一聊就是好久。” 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。外地上学的哥哥……我好像忽然有点明白了。这也许根本不是一桩生意,而是一场温暖的、心照不宣的陪伴。
想想看,一个离家千里的大学生,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学业的压力,心里有话,可能不想跟父母说,怕他们担心;跟身边的同学说,又总觉得隔着一层。这时候,如果能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乡音,哪怕是聊聊启东哪条老街又开了新店,学校旁边那家小吃摊味道变了没,这种琐碎的、充满生活气息的话题,该是多么大的慰藉。
那个提供“启东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”服务的初中生,他卖的哪里是时间啊。他卖的,是一份来自家乡的熟悉感,是一种不带任何评判的倾听,是一个可以让对方暂时放下成年人身份、轻松做回自己的空间。那五十块钱,更像是一个仪式,一个让这份陪伴变得不那么沉重、让双方都能安心的借口。
我忽然想起自己上大学那会儿。那时候没有手机,和家里的联系全靠宿舍楼下的滨颁卡电话。每次排队打电话,听到话筒里传来爸妈的声音,心里就特别踏实。现在的孩子,沟通方式太多了,微信、视频,随时随地都能联系。可有时候,太过方便的沟通,反而让人不知道怎么去说那些藏在心底的柔软话了。文字是冰冷的,视频能看到脸,却总觉得隔着屏幕。也许,只有电话里那把带着电流杂音的真实嗓音,才能传递出那份最原始的温度吧。
这个初中生,他可能自己都没想那么多。他或许只是觉得自己有时间,能陪人聊聊天,顺便赚点零花钱。但他无意中,却成了一个小小的“情绪港口”,停泊了一颗颗或许有些孤独、有些思念的心。这种纯粹的联系,在现在这个什么都讲求效率和利益的社会里,显得格外珍贵。
放下筷子,我心里有点感慨。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,什么都不懂。但其实,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去理解这个世界,甚至用自己微弱的力量,去温暖这个世界的一部分。这场看似简单的“启东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服务,背后牵连着的,是两段不同青春之间的对话,是一种非常朴素的、人与人之间的关怀。
下次再去启东,我真想看看,这是怎样一个心里装着星辰与大海的孩子。他用一根电话线,编织了一张温柔的网,网住了乡愁,也网住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本真的善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