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盘水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周边300元的情感故事
站台边的约定
火车站旁边的米线店总是烟雾缭绕的。下午四点半,老陈把最后一勺辣椒油浇进碗里,抬头就看见小梅站在对面报刊亭的屋檐下躲雨。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,手里攥着把折迭伞,却没打开。
“来了怎么不进来?”老陈推开玻璃门,雨水瞬间打湿了他的衬衫袖口。小梅的刘海湿漉漉地贴在额头上,笑了笑:“怕打扰你吃饭。”
这样的对话,在过去叁个月里重复了六七次。第一次是小梅来店里问要不要招服务员,老陈说小店用不起人。那天下着更大的雨,他多煮了碗米线坚持不收钱。后来每次她经过,都会在报刊亭那边站一会儿,有时候老陈会出去说两句话,有时候只是隔着雾气朦胧的窗户点点头。
小梅从口袋里掏出个塑料袋,里面整整齐齐迭着叁百块钱。“上次你说要换煤气灶,我......”她话没说完,老陈就摆手。“拿着给你妈买药,我这儿不急。”
推让了几个来回,钱最后还是塞回了小梅的口袋。她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,那是双边缘已经开胶的运动鞋。“那...我帮你把后厨的油烟机擦了吧,反正今天收工早。”
老陈没再拒绝。他知道这姑娘倔,不接受施舍,只能换种方式让她安心。
夜市灯下的影子
晚上九点收摊后,老陈推着叁轮车往出租屋走。经过人民路夜市时,他看见小梅正蹲在地上整理纸箱。她白天在服装厂,晚上来帮表哥看摊子,这是老陈后来才知道的。
“吃了吗?”老陈从车里拿出个饭盒,是他特意留的卤肉饭。小梅接过饭盒,手指上还贴着创可贴。“你总这样,我都不好意思了。”
夜市昏黄的灯光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老陈五十岁了,在六盘水火车站旁开了十年米线店,见过无数匆匆过客。小梅是贵州山区来的,才二十二,家里有个生病的母亲和正在读高中的弟弟。
“你知道吗,有时候我觉得这六盘水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真不是说钱的事。”老陈突然开口,眼睛望着远处闪烁的霓虹灯。“是说在这地界上,还有人愿意把最后叁百块掏给你。”
小梅扒饭的筷子停了一下。她想起上个月母亲住院,老陈悄悄去医院交了叁千块押金,却只字未提。
夜市渐渐散了,小梅帮着老陈把空叁轮车推上坡。分别时,她从摊位底下拿出双新买的劳保手套:“你每天切肉,手上都是口子。”
老陈看着那双手套,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周边300元的情感故事——不是标价,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掏空心思的关怀。
雨又开始下了,这次小梅撑开了伞,把老陈也罩了进去。
街角五金店的老板探头看了看,对老婆说:“瞧见没,老陈和他闺女。”老板娘缝着衣服头也不抬:“什么闺女,没血缘的。”顿了顿,又补了句,“比亲的还亲。”
这大概就是市井人间最朴素的感情了——不计较得失,不算计付出,只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,恰好伸出了手。就像那碗热气腾腾的米线,就像那双再普通不过的手套,就像雨中共享的那把伞。
远处火车鸣笛,又一趟列车即将驶离六盘水。站台上的人们来了又走,而这座城市角落里温暖的故事,还在继续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