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塔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学子近灯塔约百名叁小时
初闻此事时
那天傍晚,我在码头边溜达,海风带着咸味儿扑在脸上。几个骑单车的学生说说笑笑地从身边经过,隐约听见"灯塔""周末""百来人"这些词。说实话,我当时就站住了——灯塔那边平时挺清静的,突然聚集上百名学生?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好奇。
后来找相熟的渔家老板打听,才知道是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。他们在灯塔周边海域进行叁个小时的生态观测,记录海洋垃圾、观测潮间带生物。让我意外的是,这样的活动已经悄悄进行了大半年,每周未间断。渔家老板一边补渔网一边说:"这些娃娃们,每回都带着本子认真记,捡到的塑料瓶统一装袋。起初以为他们闹着玩,没想到坚持了这么久。"
说实话,我见过太多"叁分钟热度"的活动了。但这样每周定时定点,持续在灯塔附近开展叁个小时观测,参与规模还稳定在百人左右的学生行动,确实让人心头一动。
那个周日的午后
出于好奇,我也在一个周日下午去了灯塔。那景象,怎么说呢——既有序,又充满活力。穿各色校服的学生们叁五成群,有的在礁石间小心行走,用长夹子捡拾垃圾;有的趴在栈道上,认真往表格上写着什么;还有的围着老渔民,听他们讲这片海域过去的样子。
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给我看了他的记录本,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日期、天气、潮汐,还有每次捡到的垃圾种类和数量。"我们发现塑料制品最多,"他推推眼镜,"特别是饮料瓶和食品包装袋。最近叁个月,每次叁个小时都能捡到两百个以上。"
不远处,几个女生正小心翼翼地把搁浅的海星放回深水区。其中一个姑娘说,她们上个月救助了十几只被渔网缠住的水母。说话时,她手上动作特别轻柔,生怕弄伤了那些透明的小生命。
我在那儿待了整个下午,看着这些年轻面孔在海风中忙碌。他们不是来做做样子的,每个人都很专注。带队的学生告诉我,他们正在建立这片海域的生态档案,已经记录了四十多种海洋生物的季节性变化。"虽然每次只有叁个小时,但数据积累起来,就能看出问题了。"
想想也是,每周叁个小时,听起来不长。可当一百个人持续投入,这份坚持就产生了分量。
更深一层的发现
和学生们聊得多了,我才知道这事儿背后还有故事。最初只是几个海洋专业学生的课外项目,后来口口相传,不同专业的同学都加入进来。他们自己设计观察表格,请教海洋专家,还和环保组织建立了联系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,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做什么了不起的事。一个学设计的女生说:"就是觉得该做点什么。每次来灯塔这边待叁个小时,既帮到了环境,又放松了心情。"她给我看手机里存的照片,有夕阳下的海面,有奇形怪状的贝壳,还有同学们蹲在礁石上认真工作的背影。
渔民们对这些学生的态度,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变成了支持。有时会送来矿泉水,提醒他们注意安全。老渔民陈伯说:"这些孩子不容易,每周都来。我们在这儿住了几十年,反倒没他们这么上心。"
确实,在灯塔附近持续开展叁个小时的观测,需要协调时间、准备物资、整理数据,这些琐碎的工作背后,是实实在在的付出。但学生们似乎找到了平衡点——把环保行动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。
天色渐晚,学生们开始收拾工具,把装满垃圾的袋子搬到指定地点。海风吹乱了他们的头发,却没吹散他们脸上的笑容。看着这群年轻人在暮色中整理器材的身影,我突然觉得,这片海,这个灯塔,因为有他们的守护,变得更加温暖了。
他们收拾妥当,互相招呼着踏上归途。海平面上的夕阳给每个人的轮廓镀上了金边。这场在灯塔附近持续叁个小时的守望,或许只是漫长环保道路上的一小步,但当这样的行动由约百名学生共同坚持,它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时间与数字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