叁沙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深巷150元的温情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6:22:15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盏昏黄的路灯

叁沙的老街巷子窄得很,两边的骑楼墙皮斑驳,晾衣杆横七竖八地架在半空。巷子深处有家没有招牌的理发店,老师傅理一个头只要十块钱。而我要说的,是对于巷子里那对夫妻和他们的“150块钱”的事儿。

阿海和梅姐在巷口开了家煲仔饭摊子,煤气灶支在木板车上,十来种配料摆得整整齐齐。他们家的招牌上写着“叁鲜煲仔饭15元”,但熟客都知道,要说味道最正的,还得是那份不标价的“特制煲仔饭”。

那天我加班到晚上九点多,饥肠辘辘地晃到他们摊前。“梅姐,老规矩,腊肠排骨饭。”我边说边掏手机扫码。梅姐却摆摆手:“今天有好东西,尝尝我们新做的海鲜煲仔饭吧,就剩最后一份了。”

我这才注意到,摊子角落的泡沫箱里养着几只个头不小的虾和螃蟹。“这得多少钱?”我下意识地问。梅姐看了眼正在颠锅的阿海,笑着说:“还是15块。”我愣住了,这海鲜的市场价少说也得七八十。

热腾腾的煲仔饭端上来,揭开盖子的瞬间,鲜香扑鼻。米饭油亮,上面铺着两只通红的大虾,还有切块的螃蟹,金黄的蟹黄渗进饭里,看着就让人流口水。“这...真的只卖15块?”我忍不住又问了一遍。阿海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,憨厚地笑了笑:“卖别人150,卖你15。”

后来我才从隔壁五金店的老板那儿听说,这份“特制煲仔饭”确实要卖150块,但只卖给两种人:一种是慕名而来的食客,另一种,是像我们这样常来光顾的老邻居。区别在于,前者实打实地收150,后者却永远只收15块。

“那他们不亏本吗?”我忍不住打断五金店老板的话。老板点了根烟,眯着眼睛说:“阿海说过,街坊邻居的情分,不能用钱衡量。”

巷子里的秘密

有一天收摊特别晚,我帮着梅姐收拾桌椅,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。梅姐手上的动作慢了下来,目光望向巷子深处:“其实啊,这条巷子是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的地方。”

叁十年前,阿海还只是个刚从乡下来打工的毛头小子,在这条巷子里租了个不到十平米的单间。梅姐是本地姑娘,家境不错,家里在巷子那头开了家裁缝铺。两个人相遇相爱,却遭到梅姐家里的强烈反对。

“那时候我们偷偷在巷子里见面。”梅姐说着,眼角泛起细密的皱纹,“他穷得叮当响,却总想请我吃好的。后来有家海鲜酒楼推出特价煲仔饭,一份要150块,那可是他大半个月的工资。”

阿海攒了叁个月的钱,终于带梅姐去吃了那顿饭。后来梅姐不顾家里反对,硬是嫁给了阿海。两人从摆地摊开始,一点一点攒下本钱,终于有了现在这个固定的摊位。

“所以这份150块的煲仔饭,是你们的定情信物?”我恍然大悟。梅姐羞涩地笑了,那神情竟像个少女:“我们约定好了,要把这份幸福的滋味传递下去。对有钱的客人收150,是因为它值得;对老邻居收15,是因为情谊无价。”

我突然明白了,为什么每次吃到那份海鲜煲仔饭,总感觉格外香甜。那里面藏着的,不仅仅是新鲜的海鲜,更是两个人在叁沙小巷子里,用叁十年光阴慢慢熬煮的深情。

如今这条巷子面临拆迁,周围的店铺陆续搬走了,可阿海和梅姐的煲仔饭摊依然亮着那盏昏黄的灯。有开发商来找过他们好几次,开出很高的补偿条件,都被他们婉拒了。

“不是钱的问题。”阿海有一次喝多了,拉着我说,“这条巷子要是没了,我们的回忆就真的只能在脑子里打转了。至少现在,我还能每天走过我们第一次牵手的地方,还能在当初她家裁缝铺的位置,摆上她最爱吃的海鲜。”

昨晚我又去吃了那份特制煲仔饭,夜幕下的叁沙小巷子格外安静,只有阿海颠锅时锅铲碰撞的声音,和食物在高温下发出的滋滋声响。梅姐坐在小凳上剥着蒜,偶尔抬头与阿海相视一笑。我突然觉得,这平平无奇的小巷子里,藏着这座城市最珍贵的温柔。

那份承载着叁沙小巷子里150的爱情的煲仔饭,早已不仅仅是食物,而是两个相爱的人,用最朴实的方式,守护着属于他们的那份最初的悸动。来来往往的食客,在品尝这份美味的同时,也不知不觉成为了他们爱情故事的见证人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