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兰店那里有站小巷,普兰店那条有站小街
普兰店那里有站小巷,普兰店那条有站小街,这两个名字听着就像一对孪生兄弟,要是不熟悉的人,准得被绕晕。我刚来的时候也犯迷糊,后来才琢磨明白——站小巷是南北向的,青石板路走得滑溜溜的;站小街则是东西向的,两旁种着老槐树。说起来,这两条路都带着个"站"字,里头可藏着故事呢。
老一辈人说,早年这儿真有个老车站,虽然现在早拆了,但人们还是习惯在巷口喊一声"到站了下车"。站小巷9号院门口总坐着个修鞋的老爷子,他在这儿摆了四十年摊子,你说巧不巧?他那只黄猫就爱蹲在工具箱上打盹,过路人都得绕着走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清晨五点,站小巷就开始醒了。豆腐坊的蒸汽混着豆浆香,从木门缝里钻出来。送奶工的叁轮车吱呀呀压过石板,瓶罐碰撞的声音清脆得很。最热闹要数站小街那家烧饼铺,老板娘边揉面边和熟客唠嗑:"今儿芝麻撒得多,给你挑个脆的!"她记得每个老主顾的口味,这份人情味,比刚出炉的烧饼还暖乎。
住在站小巷二楼的老赵每天雷打不动要遛画眉鸟。他把鸟笼子往槐树杈上一挂,自己就蹲在路边看人下象棋。有时候看得入迷,老伴从窗口探出身喊他买酱油,他嗯嗯应着,身子却像钉在了棋盘边。这类趣事在巷子里多了去了,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子,却透着说不出的踏实。
午后的站小街特别安静,阳光透过槐树叶撒下斑驳影子。几个老人坐在杂货店门口的竹椅上,摇着蒲扇聊家常。他们说的都是些陈年旧事,什么当年车站搬运工的故事,哪家孩子从小在巷子里跑来跑去现在都当爹了。这些话反复说,听着却不腻烦。
变化的痕迹
去年站小巷西头开了家奶茶店,装修得亮堂堂的,和周围的老房子不太搭调。刚开始老人们都摇头,说这甜兮兮的玩意儿谁喝啊。没想到现在连修鞋老爷子的孙女放学都捧着杯珍珠奶茶,老爷子虽说嘟囔"不如绿豆汤解渴",可看见孙女笑眯眯的样子,也就由着她了。
站小街的烧饼铺倒是坚持老手艺,用的还是那个祖传的黄泥炉子。不过老板娘也学了新招,微信支付二维码就贴在炉子旁边,红彤彤的特别显眼。她说这是儿子给弄的,"现在年轻人谁还带零钱呐"。这话听着平常,细想却是时代在变呢。
黄昏时分最是有意思。下班的人流穿过站小巷,电动车铃声响成一片。放学的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惊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。这时候能闻到各家各户飘出的饭菜香,谁家炒辣椒了,谁家炖肉了,光闻着就知道。
站小街拐角那盏路灯今年换成了尝贰顿的,亮是亮堂,却少了从前那种昏黄柔和的感觉。有几个老人特意找居委会反映,说新灯光太刺眼,没以前有味道。可是没办法,该变的终究要变,就像巷口那棵老槐树,年年都在发新芽。
如今再提起普兰店那里有站小巷,我脑海里就会浮现修鞋摊、烧饼铺、遛鸟的老赵,还有那条被岁月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。而站小街呢,总关联着槐树荫、杂货店和午后斑驳的阳光。这两条普普通通的小街巷,装着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,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。虽然城市一天天在变,但这些藏在街巷里的温情,却像老酒,越陈越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