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津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车站对面小巷风情
每次路过河津火车站,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对面那片老巷子。新建的候车大厅亮堂堂的,玻璃幕墙反射着太阳光,显得特别气派。可一转身,对面那些挤挤挨挨的矮房子,像是被时光遗忘在了另一个时代。
巷口那家修车铺的李师傅,正弓着腰给自行车补胎。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,他头也不抬地说:“这条巷子啊,比火车站年纪还大哩。”他手上不停,扳手敲得叮当响,“当年修火车站的时候,我们这儿可热闹了,现在嘛...”他顿了顿,用沾满油污的手指了指巷子深处,“就剩下些老邻居了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气
往巷子里走,空气突然就变了味道。火车站广场上是消毒水和空调外机的味道,这儿却是酱油和葱花的香气。下午四点多,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,炒菜声、电视声、小孩的哭闹声混在一起,热热闹闹的。
王阿姨在巷子中间开了家杂货铺,货架上的商品摆得密密麻麻。她坐在小马扎上剥豆子,看见我来就笑:“又来看老房子啦?你们年轻人总爱往这儿跑。”她说这条巷子最让人舒服的,就是大家都不着急。“火车站里的人啊,个个行色匆匆。我们这儿,买袋盐都能聊上半小时。”
确实,在这儿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。老人们在槐树下下象棋,一步棋能想上老半天。猫在墙头打盹,尾巴尖轻轻晃着。晾衣绳上的衣服慢慢滴着水,在地上晕开深深浅浅的印子。
车站对面小巷风情最打动人的,大概就是这份从容。火车站里,时刻表催着人赶路;而巷子里,生活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展开。
新旧之间
巷尾有家理发店,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装修风格。红漆木头椅子,镜子边缘贴着已经发黄的明星画报。老师傅正在给一位大爷剃头,推子嗡嗡作响,碎头发纷纷扬扬落下。
“对面火车站装修了叁回,我这儿都没动过。”老师傅手法很利落,“有人劝我重新装修,我说没必要。”他轻轻转过大爷的头,“来我这儿的人,要的就是这个感觉。”
有趣的是,从理发店斑驳的窗户看出去,正好能看见火车站崭新的电子显示屏。红色字幕滚动着车次信息,和屋里安静的空气形成了奇妙的对比。
河津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就像是个时间的容器,装满了记忆和习惯。外面世界再怎么变,这里还保留着某种恒定不变的东西。可能是邻居间见面时的点头微笑,也可能是傍晚飘起的炊烟,或者是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玩耍的笑声。
天色渐晚,我慢慢往外走。回头望去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,昏黄的,暖暖的。火车站广场上的尝贰顿灯很亮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也许就是这种从时间里慢慢沉淀下来的温度吧。
李师傅还在巷口收拾工具,看见我便说:“要赶火车?快去吧。”他笑了笑,“我们这条巷子啊,永远在这儿。”
走出巷口,重新回到火车站广场上,周围突然喧闹起来。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匆匆走过,广播里播放着车次信息。我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,忽然明白了——原来我们需要的,不只是一直向前走,还要有个能慢下来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