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兵山品茶教室工作坊,茶艺研习坊与品茗课堂
周末的调兵山飘着细雨,我撑着伞在老街转角处停下脚步——玻璃窗后氤氲的水汽里,几位年轻人正低头摆弄茶具,像在完成什么庄严的仪式。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茶艺研习坊第一次捧起建盏时,老师傅说的话:“别紧张,茶汤有温度,会教你该怎么对待它。”
推开茶室木门,焙火香混着梅子味扑面而来。穿亚麻衫的李师傅正在演示如何温杯,他手腕悬空注水,白瓷盖碗在指尖轻转。“咱们调兵山水质偏硬,冲泡岩茶反倒能激发出独特的桂皮香。”他托起茶海分汤,琥珀色的茶水在杯中漾开涟漪,“很多人觉得茶道高深,其实啊,就是从学会不烫手开始。”
茶席上的物理课
茶艺研习坊最有趣的环节总是从提问开始。有位姑娘盯着茶壶冒出的白雾好奇:“为什么总觉得老茶馆的茶更香?”李师傅笑着拎起两把壶——紫砂壶气孔细密,就像慢炖的砂锅;瓷壶表面光洁,类似猛火快炒。他往不同材质的壶里放入同样分量的凤凰单丛,果然冲泡出了截然不同的蜜兰香与花果香。这种实操比任何理论都让人印象深刻,后来每次选茶具,我耳边都会响起他那句话:“器物是会呼吸的。”
在品茗课堂尝过当季的明前龙井后,我们围坐在竹帘边讨论。穿格子衫的滨罢小哥突然发现新大陆:“这不就像写代码吗?水温是系统环境,茶叶是原始数据,冲泡手法就是算法逻辑。”大家哄笑起来,却见李师傅认真点头:“你说得对,茶道从来不是玄学。唐朝人煮茶要加盐姜,明代改用瀹泡法,现在的冷萃茶放在古代就是离经叛道——传统从来都在生长。”
最近总看见隔壁画廊的设计师带着素描本来喝茶。她说在茶艺研习坊找到了色彩灵感:焙火足的茶汤是赭石色,春茶像稀释的藤黄,老白茶透着月白。有时她会把茶渍滴在宣纸上,晕染出山水般的痕迹。“比颜料更生动,”她转动着建阳兔毫盏,“这些器物经过多少人的手,才有如今温润的光泽。”
窗外雨停了,夕阳给茶席镀上金边。李师傅正在教新学员用盖碗,年轻人手忙脚乱的样子让我想起初来时的自己。那个总吐槽茶苦的姑娘,现在能品出不同山场水仙的苔藓味;总看手机的上班族,居然带着自家烘焙的茶点来分享。茶汤在腹腔里化作暖意,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愿意冒雨前来——在这方天地里,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茶相处的独特节奏。
茶凉了又续,续了又凉。当最后一道白牡丹的余韵在喉间消散时,夜虫开始在紫藤架下鸣叫。没有人着急离开,大家揣着各自被茶水浸润的故事,走向下一盏等待点燃的灯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