泊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车站旁的小巷
泊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我打小就熟悉。每次从外地坐火车回来,一出站,第一眼望见的总是那片低矮的房檐和那条窄窄的通道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火车站翻新了,广场拓宽了,唯独它,好像被时光遗忘了似的,还是那副老样子。
说它是小巷子,其实也不太准确。它更像是一条被两排老房子夹出来的缝隙,勉勉强强能让一辆叁轮车通过。巷子口常年有个修鞋的大爷,他的工具箱还是那种老式的木头箱子,漆都快掉光了。我每次路过,他几乎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,低着头,专注地敲敲打打。巷子的地面是青石板铺的,年头久了,被磨得油光水滑,下雨天的时候,得格外小心,不然容易滑一跤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走进去,空气里的味道就变了。火车站广场上是那种属于旅途的、有点清冷的风,而这里,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味道。谁家中午炒了辣椒,那股子呛辣味儿能飘出老远;傍晚时分,又是炖肉的香气,混着煤球炉子特有的烟火气,暖暖的,让人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。巷子两旁的门脸儿都不大,一家开了几十年的杂货铺,油盐酱醋摆得满满当当;还有个小小的理发店,红色的转灯蒙了尘,转起来有些迟缓。店家们都互相熟识,隔着巷子就能聊上半天,张家长李家短的,声音不大,却让整条巷子充满了生机。
我特别喜欢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从这里穿过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一半的巷子染成暖金色,另一半则留在阴影里,明暗分明。老太太们会搬个小马扎坐在自家门口,一边摘菜,一边看着来往的行人。她们不认识我,但见我面熟,也会冲我点点头,笑一下。那种感觉,就好像我不是一个路过的外人,而是这条巷子的一部分。
车站旁的小巷,它和那座现代化的火车站,仅仅一路之隔,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一个代表着流动、远方和告别;另一个,则代表着停留、家园和守候。每次我从火车站出来,拖着行李箱穿过马路,走进这条小巷,就感觉像是完成了一种切换,从奔波在外的游子,切换回了归家的当地人。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,呼吸也变得绵长起来。
有一回,我碰见一个显然是从火车站那边过来的游客,他拿着手机,对着巷子深处拍个没完。我猜他大概是想寻找一种所谓的“原生态”吧。他可能不会知道,这条在他镜头里充满“诗意”的小巷,承载的是最普通、也最坚韧的市井人生。这里的墙壁上爬满了电线,窗台上晾着普通的衣衫,一切都不完美,却无比真实。
我不知道这条泊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还能存在多久。也许再过几年,它也会被纳入规划,变成另一番模样。但至少在眼下,它还在那里,像一个温暖的港湾,等着每一个从火车站归来的人。走过这里,闻着那熟悉的、有点混杂的气味,听着那软软的乡音,心,才算真正落了地。这条路,我走了无数遍,却怎么也走不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