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阳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,简阳小巷子拉客现象分布区域
最近和朋友聊起简阳的变化,话题不自觉就绕到了那些老巷子里。有人说在城东的顺城街附近总能看到些特殊现象,巷子口叁叁两两的人站着,眼睛盯着过往的男性瞧。这话匣子一打开,好几个本地人都接话说,没错没错,建设路后面的背街也有这种情况。
说来也怪,这些现象似乎总爱扎堆出现在特定区域。我特意趁着傍晚人多的时候,在老城区转了几圈。水巷子那片儿,天刚擦黑,几间半开着门的民房前就有人开始张望了。有位踩着叁轮车收废品的大爷路过,小声嘟囔着“这地方天天这样”,然后摇摇头骑走了。
这些现象为何集中在老城区
顺着大爷离开的方向,我走到已经被改造过的半边街。这里灯火通明,全是正规的商铺,和刚才水巷子的氛围完全不同。看来啊,这种简阳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确实有它的分布规律——大多集中在待改造或管理较松的老旧街区。新城区的规划整齐,沿街都是连锁店,压根看不到这种情形。
城南汽车站后头的小马路,情况也差不多。拉着行李箱的旅客偶尔会被拦住搭话,不过巡逻的警车经常在这片转悠,所以这些人也不太敢太明目张胆。倒是那些藏在居民楼夹缝中的小巷子,成了这种现象的重灾区。比如菜市场后面的那条窄巷,明明两头都通着大马路,可因为不是主通道,平时除了附近住户,很少人会特意从那儿走。
我和在巷口开小卖部的大姐聊了会儿。她一边整理着冰柜里的饮料,一边压低声音说:“这些人精着呢,专挑管理薄弱的地方。你看我们这条巷子,说归社区管,可社区人手不足;说归城管管,又算不上主干道。”她朝巷子深处努努嘴,“那里头一个月能换好几拨人,都是打游击的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之前听说的简阳小巷子拉客现象分布区域的特点——这些地方往往处在管理的“真空地带”。老城区的巷子四通八达,整治起来确实有难度。相关部门来检查时,他们能迅速躲进居民楼里,等风头过了再冒出来。
有意思的是,这种现象的分布还和周边环境有关。靠近夜市的地段相对较少,可能是因为人流量太大反而不好操作。反倒是那些离商业区不远不近、有一定人流但又不会太显眼的位置,成了这些人眼中的“黄金地段”。
有位经常跑夜班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,他拉客时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区域的差异。“晚上十点后,有些巷子口的单身男性走过去,就会被好几拨人盯上。”他说现在这些人的手段也变了,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拉扯,而是改用暗号或者特定的手势。
事实上,这种现象的分布地图一直在变动。某个点被打击后,很快就会在相邻区域冒出新的点。就像打个地鼠游戏,这里按下去了,那边又冒出来。而且他们似乎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网络,哪里检查严,哪里管理松,消息传得特别快。
住在附近的居民对这些情况心知肚明,但也无可奈何。一位带着孩子散步的妈妈说,她现在都会特意绕开那些巷子,“虽然他们一般不打扰带小孩的人,但那种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”。她希望相关部门能拿出更有效的治理办法,而不是简单地驱赶。
走着走着,我在一个巷口看到新装的监控摄像头。不知道这个新设备,能不能让这条巷子的情况有所改变。或许随着城市管理的不断细化,这些现象会慢慢消失吧。不过在那之前,这张看不见的分布图,恐怕还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