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学院外援女,校外女援助力学校发展
这两天路过兰州学院的篮球场,总能听见阵阵欢呼声。场上几个身手矫健的女生特别引人注目,她们不是本校学生,而是学校新引进的"外援"——这让我想起职业联赛里的交流选手。
说来也挺有意思,去年咱们学校的女篮在市大学生联赛里止步八强。教练组琢磨了很久,终于想出了这个办法:从其他高校邀请几位优秀的女队员来短期交流。没想到这个尝试效果出奇的好。
场上的化学反应
刚开始不少同学都在嘀咕:请外援会不会影响本校队员的上场时间?可实际训练起来才发现,这些校外女援带来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种全新的氛围。她们训练时特别爱较真,一个简单的挡拆配合能反复练上十几次。这种态度慢慢感染了整个队伍。
大叁的李薇是队里的主力前锋,她跟我说:"以前觉得每天练投篮挺枯燥的,现在看她们那么投入,突然开窍了。原来每个动作都可以琢磨出这么多门道。"
最让人惊喜的是,这些校外女援特别擅长发现每个人的特点。有个大二的学妹一直打替补,外援队员却看出她的防守意识很好,现在居然成了重点培养的防守专家。
意想不到的延伸影响
更没想到的是,这种交流还带来了课堂上的变化。来自师范学院的张同学是教育学专业的,她在训练之余经常和队友们讨论学习方法。前几天还组织了个小型分享会,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。
体育系的王老师观察到:"这些校外女援就像活水,把不同学校的优良学风都带进来了。有些同学开始模仿她们的时间管理方法,这比我们苦口婆心地劝说管用多了。"
在学生会的倡议下,现在各个社团都在考虑引入类似的交流机制。辩论社打算请政法大学的优秀辩手来指导,文学社想邀请师大的同学来分享读书心得。
不过话说回来,任何新尝试都会遇到问题。刚开始确实有人担心:不同学校的训练方法能融合吗?队员之间会不会产生隔阂?实践证明,只要抱着开放学习的心态,这些差异反而成了促人进步的契机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能明显感觉到一股积极向上的气息。图书馆的座位更抢手了,操场上晨练的同学也多了起来。这种变化让人不禁思考:或许成长就需要这样,不断引入新的元素,打破固有的圈子。
看着球场上那些挥洒汗水的姑娘们,我突然觉得,这种校外女援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比赛胜负。她们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;又像一座桥梁,连接起不同学校的资源优势。这或许就是现代大学应有的样子——开放、包容、共同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