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喀则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长途通话五百元
那是个普通的星期二晚上,表姐突然在家庭群里发了条消息:“你们猜今天小卓玛打电话回家说了啥?这丫头居然花了五百块钱打了叁个小时电话!”
群里顿时炸开了锅。五百块?在日喀则,这差不多是很多家庭半个月的菜钱。小卓玛是我表姐的女儿,今年刚上初中,住在县城的寄宿学校。她平时挺懂事的孩子,怎么突然这么乱花钱?
电话那头的真相
后来我才知道,那天是藏历某个重要的节日。学校宿舍楼下的公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,都是想家的孩子。小卓玛从下午四点就开始排队,等到她拿到话筒时,天都快黑了。
“阿妈啦,我这次月考进步了五名……”电话那头,小卓玛的声音带着藏语特有的轻柔语调。她细致地讲述着学校食堂新换的厨师,讲述着数学老师怀孕的好消息,讲述着宿舍里那盆格桑花开了几朵。表姐在电话这头静静地听着,偶尔插一句话,大部分时间只是嗯嗯地应着。
叁个小时里,小卓玛把开学这两个月积攒的所有琐碎小事都倒了出来。她说宿舍的暖气比去年暖和,说同桌从家里带了奶渣分给大家吃,说她用攒的零花钱给奶奶买了护膝。表姐后来告诉我,她几次想提醒女儿电话费很贵,但听着女儿欢快的声音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
这通日喀则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表面看是笔不小的开销,但细细想来,这里面装的可是孩子整整两个月的思念啊。
那些没说完的话
表姐说,其实通话到后面半小时,小卓玛已经没什么新鲜事可讲了,开始重复说起之前提过的小事。但孩子就是舍不得挂电话,她说喜欢听着阿妈在电话那头做事的声音——灶台上炖着牛肉的咕嘟声,电视机里隐约传来的藏语新闻,还有阿爸偶尔从远处问“女儿还好吗”的询问。
“听着这些声音,就好像我真的在家一样。”小卓玛在电话里这么说。
想想也是,这些十几岁的孩子,第一次离开家住在学校,想家想得厉害。虽然现在有手机可以视频,但学校在山区,信号时好时坏。反倒是那部老式公用电话,线路稳定,声音清晰,成了孩子们与家人之间最可靠的纽带。
表姐算了一笔账:五百块除以叁小时,每分钟差不多两块八。她说这笔钱花得值,因为她在电话里听出了女儿长高了的消息,听出了女儿变沉稳了的语气,还听出了女儿对家乡糌粑的想念——这些都是在微信短短的语音里听不出来的。
学生叁小时长途通话五百元,贵吗?确实不便宜。但对这些离家求学的孩子来说,能在电话里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生活,能被家人完整地倾听,这种情感的联结,恐怕不是用钱能衡量的。
后来表姐去学校看小卓玛,特意去了那部公用电话前看了看。那是一部红色的老式电话机,被孩子们摸得有些发亮。电话亭的墙壁上,不知哪个孩子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:“在这里说的话,风会带到家乡去。”表姐看着那行字,突然就理解了那天晚上女儿为什么舍不得挂电话。
现在表姐家有了新规矩——每周固定时间,她都会主动给女儿打电话,让女儿尽情地说,说够了为止。她说,再贵的长途电话费,也贵不过孩子想倾诉的心。而小卓玛呢,自从知道每周都能和阿妈通话后,反而变得会“节省”话语了,把一周里最有趣的事攒起来,等到通话时像个宝贝一样拿出来分享。
也许,这就是成长吧。在日喀则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,这些初中生正在学习如何用声音传递思念,如何在不同断的对话中找到家的温暖。那部红色的公用电话,依然静静地立在宿舍楼下,等待着下一个想家的孩子,投下硬币,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