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都海选场子,昌都选拔活动现场
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,昌都市中心的广场已经聚了不少人。工作人员正忙前忙后调试音响,几个小伙子蹲在花坛边反复默诵台词,穿藏袍的姑娘们互相整理着头饰的流苏。空气中飘着酥油茶的香味,混着此起彼伏的练声,让这个平凡的周末早晨突然有了节日的氛围。
舞台背景板上,“昌都海选场子”几个大字格外醒目。这是当地文化馆牵头办的活动,说是要给有才艺的普通人一个展示的舞台。我挤在人群里,听见旁边的大叔操着本地口音说:“今年这场面,比过年跳锅庄还热闹!”
藏在民间的金嗓子
第一个上台的是个皮肤黝黑的放牛娃,他握着话筒的手还在微微发抖。可当前奏响起,他开口唱起牧歌的瞬间,整个场子突然安静了。那声音像雪山融化的溪流,清澈又带着凉意,几个评委不约而同坐直了身子。唱到高音处,树上的鸟儿都跟着叫,台下不知谁轻声说:“这孩子放牛可惜了。”
紧接着上来叁位老阿姨,平均年龄少说六十往上。音乐一起,她们跳起了改良版的弦子舞,水袖甩得那叫一个利落。领舞的阿姨转圈时差点踩到裙角,台下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谁知她顺势加了个俏皮的动作,反倒把失误变成了亮点。评委席传来轻轻的笑声,有个年轻评委跟着节奏打起拍子。
这时候太阳已经完全升起来了,阳光把每个人的脸照得发亮。我注意到舞台侧面候场的人群里,有个抱吉他的年轻人特别显眼——不是因为他打扮时髦,而是他身边围着四五个残疾人朋友,有的坐着轮椅,有的拄着拐杖。他们互相击掌打气的样子,比台上的表演更让人挪不开眼。
等待的空当,我和负责灯光的老陈聊了两句。他在这行干了二十多年,边说边利索地推着控制杆:“您别看今天只是场选拔活动,去年从这儿走出去的卓玛,现在都到省歌舞团了。”他下巴朝评委席扬了扬,“那几个老师眼光毒得很,真能挖到宝贝。”
意外的插曲与温暖
果然,接下来就出了个意外状况。有个唱摇滚的小伙子在副歌部分突然破音,场面一度很尴尬。他愣在台上,抓着麦克风支架的手指关节发白。就在他准备鞠躬下台时,评委席最年长的扎西老师开口了:“孩子,你刚才前奏那段吉他弹得很有味道,要不换个调再试一次?”
观众席响起鼓励的掌声。小伙子深吸一口气,重新拨动琴弦。这次他选择了更舒缓的民谣,声音里的颤抖反而成了特别的情感。唱到后半段,好多观众跟着轻轻哼唱,刚才的失误成了温暖的插曲。
午后两点,阳光最烈的时候,那支特殊的队伍终于登台了。抱吉他的年轻人调整了好几次话筒高度,为了让坐轮椅的伙伴也能顺利演唱。他们的和声不算专业,有时还会跑调,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光。唱到“我们都像星星在发光”这句时,台下有个小女孩举起手里的酸奶瓶轻轻摇晃,像是跟着节奏打拍子。
我旁边站着文化馆的负责人,他边记录边喃喃自语:“办这个昌都海选场子,要的就是这个效果。你看,真正的艺术就在生活里打着转呢。”
夕阳西下时,今天的选拔告一段落。成功晋级的选手被工作人员围着填表格,落选的也收到了纪念品——一条印着吉祥八宝的哈达。人群渐渐散去,只剩下几个孩子在模仿白天看到的舞蹈动作,银铃般的笑声飘得很远。
收拾设备的老陈说得在理:“明天还得继续,听说报名的人比去年多了叁成。咱们这昌都选拔活动现场,往后会更热闹。”他关掉总电源,舞台的灯光暗下去,但空气中还留着某种跃动的气息,像是随时准备被重新点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