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宫做服务的小巷子,南宫巷子里的服务场所
那条巷子里的烟火气
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,我头一回注意到那条小巷子,纯粹是个意外。那天我为了躲开主路上堵得水泄不通的车流,拐进了一条岔路,就这么七拐八绕的,眼前忽然就清静了下来。路两边是些老旧的楼房,墙皮有些斑驳,阳光斜斜地照下来,把影子拉得老长。巷子口没啥特别的标识,要不是那块褪了色的蓝牌子上写着“南宫巷”,我可能就这么走过去了。
这条巷子不宽,并排走两叁个人也就顶天了。但就是这么个小地方,却挤满了各式各样的小门脸。有家理发店,老师傅正给人刮着脸,手法看着就利索;旁边是个修鞋铺,老师傅戴着老花镜,叮叮当当地敲打着;再往里走,还有家裁缝铺,挂满了改好或待改的衣裳。这些,大概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“南宫做服务的小巷子”了吧。它们没什么华丽的装潢,做的就是街坊邻居的生意,图个方便,也图个熟络。
我后来没事就爱往这儿溜达。我发现,这“南宫巷子里的服务场所”之所以能一直开着,靠的不是别的,就是那份实打实的手艺和人情味儿。你去打印店复印个东西,老板可能还会顺手帮你把文件边角捋平了;你去五金店买个螺丝,老板能跟你唠半天哪种更结实耐用。这里没有冷冰冰的机器应答,只有活生生的人跟你打交道。
有一回,我裤子的拉链坏了,正发愁呢,忽然就想起了巷子里的那个裁缝阿姨。她的铺子很小,里面堆满了布匹和线卷。她接过裤子,只摸了一下就说:“小问题,换个拉链头就好,用不着全换。” 她一边戴着顶针穿线,一边跟我闲聊,说在这巷子里干了快二十年了,看着好些孩子长大、成家。没一会儿功夫,拉链就修好了,只收了我五块钱。我说这也太便宜了,她笑着摆摆手:“就是个手艺,费不了什么事。”
像这样的事,在这条巷子里,每天都在发生。它就像一个微型的生态,自给自足,充满了生活的韧性。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固然明亮宽敞,什么都买得到,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。少了点什么呢?我想,少的就是这种可以讨价还价、可以闲聊几句、可以感受到手艺人体温的真实感吧。
现在城市发展得快,好多这样的老巷子都被拆掉了,盖起了高楼大厦。每次路过“南宫巷”,我心里都有些说不清的感触。既希望它能一直这么存在下去,保留住这份独特的市井气息,又隐隐觉得,它可能也会像许多记忆里的老地方一样,在某一天悄然消失。但至少现在,它还在那里,静静地,为需要它的人们,提供着最质朴、最贴心的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