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江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洪江学生50元一小时约伴
最近在本地论坛上看到个帖子,“洪江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”,旁边还有个差不多的叫“洪江学生50元一小时约伴”。这标题让人心里咯噔一下,我妈刚好在旁边,她推着老花镜念出来,念完我们娘俩面面相觑。
我妈转头就问我:“你说现在这些孩子,到底在约些什么呀?” 我也纳闷,这年头五十块钱能干啥?买两杯奶茶,或者看场电影。但花五十块约个初中生?这事听着就不太对劲。
我顺手点开帖子详情,想看看究竟怎么回事。结果,你猜怎么着?往下翻了半天,楼主只留了这么一句:“陪写作业,陪玩游戏,帮忙跑腿,就是找个伴。” 后面跟着几个跟帖的家长,都在问具体怎么个约法。
这事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。那会儿放学了,院里孩子都聚在大槐树下跳皮筋、打弹珠,哪需要花钱找伴啊。现在的孩子倒好,连交朋友都明码标价了。
昨儿在菜市场碰见张阿姨,她正为这事发愁呢。她说儿子小凯今年初二,周末抱着手机不撒手,她想着找个高年级学生来陪读,顺便带动学习。可看到那个“洪江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”的帖子,她又犹豫了——这靠谱吗?
其实我也理解张阿姨的顾虑。现在家长都忙,没空陪孩子,又怕孩子孤单。可随便找个陌生人来看孩子,心里总不踏实。再说,五十块一小时,对初中生来说是不是太多了?
这事儿的另一面
后来我联系上发帖的那个学生。他叫小伟,洪江叁中的初叁学生。他说就是想赚点零花钱,顺便帮帮邻居。他给我看他的“服务清单”:检查作业、陪打篮球、教骑自行车,甚至还能帮忙养仓鼠。
小伟挺实在的:“阿姨您别想歪了,我就是觉得独生子女太孤单了。我弟以前老缠着我,现在我住校,他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”
这话让我心里有点发酸。现在的孩子,表面上什么都有,其实挺寂寞的。住商品房,对门都不认识;想找玩伴,还得先问“你报了几个辅导班”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“约伴”方式还是让人不太放心。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?孩子安全谁负责?五十块钱事小,出了事可就晚了。
我认识个在社区工作的朋友,她说最近这类帖子确实多了。有些是学生自己想赚外快,有些是家长想给孩子找玩伴。但无论如何,最好通过正规渠道,比如社区组织的互助小组。
她还说起上个月有个案例:两个初中生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,结果一起逃课去打游戏。家长找到人时,他们已经在网吧待了一下午。
看来啊,这事得两说着。初衷是好的,但方法得慎重。孩子们需要陪伴,这点我深有体会。记得我闺女小时候,总拉着我衣角说:“妈妈,再陪我玩五分钟好不好?” 现在想想,那会儿要是有人能陪她玩,我可能真会心动。
但转念一想,陪伴这种事,真的能用钱买吗?小时候我和表姐挤一张床说悄悄话,那种温暖是花钱买不来的。现在孩子们却要通过支付五十元一小时来找个临时伙伴,想想还挺心酸的。
这几天,那个“洪江学生50元一小时约伴”的帖子下面,讨论越来越热烈。有家长说试过了,效果不错;也有老师说坚决反对,认为这会让纯真的友谊变味。
要我说啊,关键不是该不该付费,而是我们该怎么给孩子创造健康的交往空间。社区能不能多办些亲子活动?学校能不能组织跨年级的联谊?家长能不能少看会儿手机,多陪孩子说说话?
写到这儿,我又想起小伟那句话:“我就是觉得他们太孤单了。” 这话一直在我脑子里打转。或许我们需要思考的,不是这五十块钱值不值,而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,宁愿花钱也要找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