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顶山宾馆住宿后的优质服务称呼方式,平顶山宾馆住宿后的暖心服务称谓
从“服务员”到“管家”的转变
前几天在平顶山出差,入住了一家老牌宾馆。退房时顺口说了句“谢谢服务员”,前台姑娘却笑着递来一张卡片:“先生,我是您的客房管家小刘,欢迎下次回家。”这句“回家”和“管家”的称呼,让人心里莫名一暖。回家的路上我就在琢磨,这种称呼上的变化,或许正是服务业这些年最实在的进步。
过去我们习惯喊“服务员”,这个称呼本身没什么不好,只是听起来总隔着层生分。现在不少平顶山的宾馆开始用“生活顾问”“客房管家”这样的称谓,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。就像我遇到的那位小刘,她不只是完成打扫房间的本职工作,还会主动提醒我“明天降温,您带的外套可能不够厚”,甚至知道我颈椎不好,特意多放了两个软枕。这些细枝末节,让“管家”这个称呼变得实实在在。
说起来,这种优质服务称呼方式能在平顶山的宾馆业流行起来,倒也不是偶然。有个在酒店工作的朋友告诉我,他们专门做过培训,要求员工把客人当成来家里做客的亲友。“客房管家”要记住熟客的喜好,“出行顾问”要熟悉本地小巷美食,“夜床服务”现在叫“安眠服务”……每个新称呼背后,都是服务内容的升级。
记得有次深夜回房,发现床头放了张手写便签:“看到您带了润喉糖,特意准备了温热的蜂蜜水。”就着这杯蜂蜜水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暖心服务称谓——它不是挂在嘴上的漂亮话,而是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被放在心上。这种体验,远比房间有多豪华更让人记住。
现在很多宾馆都在打造自己的特色服务,比如有的提供免费擦鞋服务,有的会帮客人熨烫第二天要穿的衬衫。这些服务如果还套在“服务员”的框架里,总觉得有些别扭。但要是由“服饰护理师”来做解释,就显得自然多了。称呼变了,服务的意味也跟着变了,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。
当然啦,光改称呼肯定是远远不够的。就像有次我朋友吐槽,他们公司附近的宾馆倒是把前台改叫“旅程策划师”了,可连周边公交线路都说不清楚。这就像给普通盒子系了条丝带,打开一看还是老样子。真正的优质服务称呼方式,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服务来支撑,否则再好听的称呼也只是个空架子。
在平顶山遇到的这些变化,让我想起小时候住招待所的经历。那时候服务员穿着白大褂,说话办事一板一眼,虽然也挺周到,但总让人觉得是在完成任务。现在这些“管家”“顾问”们,反而更有人情味了。他们会像邻居一样和你拉家常,退房时如果不是太忙,还会送到电梯口。这种暖暖的感觉,确实配得上暖心服务称谓这几个字。
其实想想也是,我们出门在外,特别是来平顶山这样的工业城市出差,整天奔波已经很累了。回到宾馆,能听到一声亲切的“您回来啦”,能找到按自己习惯摆放的拖鞋,这种被当作家人对待的感觉,比什么豪华装修都来得治愈。也许,这就是服务业最本真的样子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