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邮品茶上课微信,高邮茶道学习交流圈
这几天朋友圈里总看到有人在问高邮品茶上课微信的事儿,说实在的,第一次看到"上课"这俩字我也纳闷,喝茶这事儿还需要正儿八经上课吗?后来认识了几位茶友才明白,原来这个"上课"指的是茶道学习交流圈里的分享活动。
记得上个月参加了一次线下品茶会,就在高邮运河边的老茶馆。穿棉麻衫的王老师边烫茶具边说:"咱们这儿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仪式,重点是把茶喝明白。"他拿出本地特产的珠光绿茶,教我们看茶汤颜色,闻盖碗里的香气。最有趣的是教怎么啜茶——对,就是发出"呲溜"声那种喝法,刚开始大家都不好意思,后来发现这样确实能让茶香充满整个口腔。
从手机屏幕到茶桌的距离
说实话,现在找高邮品茶上课微信挺方便的,但线下的体验终究不一样。在微信群里看茶友发再多的茶叶照片,也比不上亲手摸到炒青时还带着余温的茶叶。有个大姐说她最初就是在群里看人讨论"凤凰叁点头"的冲泡手法,看得心痒,特意从城南跑到城北来参加活动。
茶圈里的张老板最近搞了个有意思的活动,带着大家去他的茶园采春茶。踩着露水摘下一芽一叶时,他突然说:"你们看这茶芽像不像刚睡醒伸懒腰?"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,但仔细想想还真是。以前总觉得喝茶是件挺严肃的事,其实在轻松的氛围里反而能品出更多滋味。
现在这个茶道学习交流圈越来越热闹了,有时候周末活动要提前叁天报名才抢得到位置。上周去的年轻人特别多,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小伙子围着老师问:"为什么同一批茶叶每次泡出来味道都有细微差别?"老师就笑着让大家轮流上手实践,比较水温、注水高度不同带来的变化。
有次遇到位老茶客李爷爷,他带着自己收藏的八十年代老茶饼来分享。揭开棉纸时他说:"这茶比我儿子的年纪都大。"茶汤入口的瞬间,仿佛能尝到时光的味道。他慢悠悠地补充:"喝茶急不得,就像交朋友,得慢慢处。"
最近群里在讨论要不要尝试宋代点茶法,就是那种把茶碾成粉再击拂出沫的古法。年轻人特别来劲,说想在下次活动时弄个"古今对决",对比现代泡法和古法点茶的区别。虽然最后现场弄得大家满手茶沫,但欢声笑语中确实学到了新东西。
茶圈里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种分享精神。记得有回下大雨,本来担心活动要冷场,结果推门进去发现早到的茶友正在教新来的如何选盖碗。水烧开时满屋茶香混着雨声,有人随口吟了句"茶烟细杂酒旗风",瞬间觉得这潮湿的午后也别有韵味。
其实喝茶这件事,说到底是在忙忙碌碌的生活里给自己留个喘气的空间。现在每次看到高邮品茶上课微信群里跳出新消息,就知道又有什么有趣的活动要开始了。或许下周该带我那总说喝茶苦的闺蜜去试试,让她也感受下这份闹中取静的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