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沧州洗浴为何光说不练
这几天路过建设大街,看着那家新开的足浴店门口"开业酬宾"的横幅在风里飘了半个月,每次都说下周正式营业,结果到现在连个洗脚盆都没摆出来。这让我想起老城区那几家洗浴中心,去年就在宣传要升级改造,如今还是老样子。沧州这些店家啊,怎么光打雷不下雨呢?
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我特意在周边转了转,发现不少足浴店门口都贴着招聘技师的广告,可走进一问,不是说要等装修完,就是说技师还没培训好。有个老板蹲在店门口抽烟,愁眉苦脸地说:"现在招个靠谱的推拿师傅比找对象还难,学徒干两天就走,老师傅又要价太高。"
硬件设施跟不上的尴尬
去年冬天朋友推荐过一家号称"泰式古法"的足浴店,结果去了发现所谓的泰式按摩就是在包间里挂了几串塑料花。最可笑的是,服务员端来的足浴盆居然漏水,弄得满地都是。经理赔着笑说设备还在采购中,可这都过去大半年了,前两天经过看见门口还贴着"设备升级中"的告示。
其实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店家。我认识个开洗浴中心的小老板,他说现在正规的足浴设备、消毒器具价格翻了两番,消防验收又特别严格。有时候钱投进去了,手续却卡在某个环节,只能干等着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困难别的行业也有,怎么偏偏洗浴行业这么明显?
现在年轻人喜欢在网上找点评,可翻开手机看看,那些宣传得天花乱坠的店铺,底下总有不少差评。"说好的中药泡脚变成了 colored 自来水""预约时说有技师,到店让等两小时"。这些评论看着都替店家脸红。
记得前年城南开了家大型水疗馆,预售卡卖得火热,结果正式开业后很多项目都缩了水。当时有个顾客说得挺在理:"我们不怕涨价,就怕货不对板。"这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。
有时候我在想,是不是这个行业太容易赚快钱了?很多老板把心思都花在营销噱头上,什么"纳米科技""宫廷秘方",却不愿意踏踏实实把服务做好。倒是巷子深处那些开了十几年的老店,虽然装修旧了点,但师傅手法到位,生意反而一直不错。
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的现象。有些小店开始转型做专项服务,比如专攻足底理疗的,或者只做传统修脚的。这些店铺规模不大,但确实在认真做事。反而那些号称"全能水疗""一站式服务"的大店,经常让人失望。
可能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吧。与其贪多嚼不烂,不如把现有的服务做到极致。就像我常去的那家修脚店,老师傅总是说:"把这把修脚刀使明白了,比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强。"
说到底啊,沧州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这个问题,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些踏实做事的老师傅的工具箱里,藏在顾客真实的评价里,也藏在店家日复一日的坚持里。这个行业需要的是少些套路,多些真诚,毕竟洗脚按摩这种事,来不得半点虚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