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玩快餐的经验分享,亳州快餐体验的见闻记录
说起亳州玩快餐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连锁店里的汉堡薯条。其实在亳州老城巷子里转悠,你会发现这里的快餐完全是另一番天地。
那天晌午我钻进北门历史街区,正赶上饭点。刚走过一个转角,就看见七八个人端着碗蹲在青石板路边吃得正香。凑近才发现是家不到十平米的老店,灶台上摞着蒸笼,案板上码着切好的熟食,旁边大锅里滚着高汤。这种亳州快餐的阵仗,倒是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家的灶台。
巷子里的十五分钟江湖
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,边切卤肉边招呼熟客:“老叁样?”那顾客嗯了一声,继续埋头看手机。前后不过五分钟,一碗淋着卤汁的扣肉饭、一碟烫青菜、一碗免费的面汤就上齐了。这种亳州玩快餐的节奏,比商场里的连锁店快了不少,却莫名让人感觉踏实。
我也要了份招牌饭,刚坐下就听见隔壁桌两个建筑工人在聊天。一个说这月跑了叁个工地,每家中午都是来这解决。另一个接话:“十五块钱,十分钟吃完,还能眯瞪二十分钟,比回工棚强。”这话倒让我愣了下——原来在有些人眼里,快餐不只是填饱肚子,更是忙碌生活里的喘息空间。
正想着呢,老板给我加了勺卤汁:“看你是头回来,这汁拌饭香。”确实,卤汁渗进米饭里,配上炖得软烂的五花肉,让人忍不住想再来一碗。这种家常味道,反倒比那些标准化生产的餐食更让人惦记。
老街坊的流动餐桌
后来我又往深里走了几条巷子,发现这样的快餐店真不少。有的专做盒饭,十元钱两荤两素;有的主打面食,面条饺子现包现煮。共同点是都不讲究装修,塑料凳、折迭桌往门口一摆,就成了老街坊的流动餐桌。
在白衣律院附近遇到个小摊挺有意思。摊主是位大姐,她说每天就准备八十份,卖完收工。“多了忙不过来,少了不够本。”她递给我一份豆皮卷菜,里面居然还夹了馓子,咬下去喀嚓作响。这种搭配我在别处真没见过,大概算是亳州特色了。
有个细节挺打动我——几乎每家店都备着免费的咸菜或面汤。有位老奶奶慢悠悠地添了叁次咸菜,老板照样笑呵呵的。这种人情味儿,让快餐变得不那么“快”了。
这让我想起现在满大街的外卖础笔笔。虽然方便,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也许就是少了这种端着碗蹲在路边,和陌生人并排吃饭的烟火气吧。
转过一个街口,看见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围着个小推车。凑近发现是卖煎饼果子的,摊饼的大妈手法娴熟,叁十秒一个。学生们边等边讨论下午去哪玩,这画面突然让我觉得,亳州玩快餐这件事,早就融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。
太阳偏西时,我又路过中午那家扣肉饭店。老板正在收拾灶台,看见我居然还认得:“明天还来不?给你留点猪头肉。”我笑着应了,心里盘算着确实该再来尝尝。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店,用最实在的方式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味道。也许过段时间,我真会专程再来亳州玩快餐,试试别的店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