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300一晚同城约茶,津城300约茶同城夜
最近在朋友圈总看到有人转发“津300一晚同城约茶”的消息,起初我还以为是新开的茶馆搞促销。直到楼下便利店老板悄悄问我“要不要试试津城300约茶同城夜”,我才恍然大悟——这哪儿是喝茶啊。
巷子口修车的老张头说得挺直白:“叁百块包夜,不就是那点事儿嘛!现在这些小年轻哦,搞个暗号还文绉绉的。”他拧着扳手摇摇头,“我们那会儿处对象,公园里溜达两圈就定了,现在倒好,明码标价。”
藏在茶香里的生意经
我特意找了个晚上去那些巷子转悠。别说,还真让我瞅见点门道。有个穿着旗袍的姑娘站在灯箱旁边,灯箱上写着“茶艺师招聘”,可她那双高跟鞋都快赶上高跷了,哪像泡茶的手?见我路过,她眼皮都没抬:“300,包夜。”
旁边便利店老板娘跟我说,这些姑娘分成两拨。一拨是固定蹲点的,另一拨得靠“津300一晚同城约茶”这样的暗号联系。有个哥们儿试过一次,回来直撇嘴:“连茶叶沫子都没见着,进门就让先交钱。”
老李在出租车公司开了二十年车,他总结得最到位:“什么龙井普洱,都是幌子!你见过晚上十点才开始营业的茶馆吗?说白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。”
那些找“茶”的人
在网吧包间里,我遇见个小伙子。他盯着屏幕上的“津城300约茶同城夜”广告发呆,鼠标在支付按钮上晃来晃去。“上个月工资刚发,想放松一下,”他苦笑着,“可又怕被骗。”
还有个做销售的大哥说得实在:“应酬客户没办法,总不能真带人去茶馆谈生意吧?这种地方大家都懂,完事各走各的。”他点了根烟,“不过这价钱确实涨了,前年还只要两百。”
最让我惊讶的是,连大学生里都有人打听这个。学校后门的小旅馆老板说,偶尔有学生模样的来问“是不是真能喝茶”,每次他都把人家轰出去:“读书就好好读书,凑什么热闹!”
说到津300一晚同城约茶这个价格,其实挺微妙。便宜了吸引不到人,贵了又没人来。叁百块刚好卡在很多人心理承受线上——一顿饭钱,试错了也不心疼。
夜色下的双面人生
有天深夜,我在烧烤摊听见隔壁桌聊天。一个姑娘刚下班,穿着高跟鞋累得直揉脚。她对同伴抱怨:“今天又遇到个奇葩,非要我穿着旗袍给他泡茶,说是体验传统文化。”同伴笑她:“知足吧,总比上次那个让你念诗的强。”
这些姑娘里,有的是真缺钱,有的是图来钱快。有个化名小薇的姑娘跟我说,她白天在商场卖化妆品,晚上才出来“约茶”。“反正都是服务行业,这个来钱快,”她抿了抿嘴,“干半年就回老家开美甲店。”
不过风险也确实大。警察突击检查过几次,抓到的人都说是“朋友聚会”。有个老民警无奈道:“现在这些人精得很,转账记录都写成‘茶艺培训费’,查起来特别费劲。”
便利店老板娘说得最通透:“这行当啊,就像我们店里的泡面,闻着香,吃多了伤身。但总有人好这口,拦不住。”
如今再看到“津城300约茶同城夜”这样的信息,我都当没看见。倒不是装清高,就是觉得没意思——真要想喝茶,自家阳台摆套茶具,几十块的茶叶能喝半个月。至于那些借着喝茶名头的事,还是留给需要的人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