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耍女娃,大同逗女娃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0:54:50 来源:原创内容

大同的夏天总是热得人发慌,老城墙根儿下的柳树叶子都打着卷儿。这时候要是听见谁家院里传来脆生生的笑声,准是街坊邻居又凑在一块儿"耍女娃"了——这可是咱们这儿特有的说法。

您可能要问,啥叫"耍女娃"啊?其实就是逗小姑娘玩。不过我们大同人逗孩子可有意思了,从来不直接挠痒痒或者扮鬼脸,那多没技术含量。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,得用话赶话的方式,把娃娃绕进去。比如看见扎羊角辫的小丫头蹲在地上看蚂蚁,就会故意蹲旁边问:"你这蚂蚁是公的啊母的?"孩子要是认真回答不知道,大人就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:"我瞅着像母的,你看它腰多细。"

这么一来二去,孩子就被带进沟里了。要不怎么说大同人"逗女娃"有门道呢,全在话茬儿上见功夫。前院李奶奶最擅长这个,她逗孩子从来不说"你真可爱"之类的俗套话。有回隔壁五岁的小娟穿着新裙子转圈,李奶奶眯着眼看了半天,突然说:"你这裙子转起来像朵喇叭花,就是转太快看不清几片花瓣。"小娟当场就慢下来,掰着手指头数自己裙摆上有几道褶儿。

耍女娃里的老理儿

其实要我说啊,这"大同耍女娃"的讲究背后,藏着老西待人接物的智慧。您想想,现在城里人都爱直来直去地夸孩子"真聪明""真漂亮",可我们这儿偏不。就像昨天在鼓楼西街,有个穿红裙子的小闺女在糖画摊前挪不动步,她爸刚要掏钱,卖糖画的张大爷摆摆手:"先别急,让娃娃说说是想要会转的风车,还是能照见人影的玻璃片?"

小姑娘歪着头想了老半天,最后指着刚要成型的凤凰说:"我要这个会飞的。"您瞧,这话赶话的工夫,既让孩子动了脑筋,又没直接拒绝伤她心。这种"大同逗女娃"的法子,比现在早教班里那些刻板游戏活泛多了。

我记事那会儿,巷子口王叔逗孩子的本事才叫绝。有次他女儿非要买印着公主的书包,王叔也不说贵,就指着书包上的公主说:"这个姐姐的头发是不是染过啊?怎么比彩虹颜色还多?"女儿盯着书包看了半晌,突然说:"其实纯蓝色的书包也挺好看。"

现在满大街都是捧着手机的大人孩子,这种充满烟火气的"大同耍女娃"场景越来越少见。不过上周我在沃尔玛超市倒看见暖心的一幕:有个妈妈带着女儿挑发卡,女儿拿起亮晶晶的水钻发卡不撒手,妈妈没直接说俗气,反而指着旁边素净的绢花发卡说:"这个像不像昨天动画片里小花仙戴的?"小姑娘眼睛一亮,当即改了主意。

您别说,这"逗女娃"的老法子放在今天照样好使。关键不在于非要孩子听话,而是给她个台阶,让她自己转过弯来。就像我们这儿老人常说的,跟孩子打交道得学会"绕弯弯",直来直去容易碰钉子。

前阵子社区举办亲子活动,组织孩子们画心目中的大同。七岁的媛媛画到一半撂下笔闹脾气,说画不出城墙的砖缝。旁边看孙子的刘大爷不紧不慢地踱过去:"你爷爷我当年在城墙根儿逮蛐蛐,那些砖缝啊,远看像芝麻饼上的芝麻,近看像老奶奶脸上的皱纹。"媛媛扑哧笑了,重新拿起画笔,这次画得特别起劲。

所以您看,这"大同耍女娃"的门道,说到底就是把成人的道理藏在孩子的趣事儿里。既不打骂也不娇惯,就像熬小米粥,火候到了自然香。现在年轻家长总发愁不会跟孩子交流,其实不妨学学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土法子,保准比育儿书上那些条条框框管用。

昨儿傍晚我又听见胡同里传来脆生生的笑,准是哪个机灵鬼又被大人"耍"了。这声音听着就舒坦,比手机游戏里的电子音不知好听到哪儿去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