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乡做大活的地方,宁乡好做活计的场所
说起宁乡做大活的地方,老街坊们都会心照不宣地往城西头指。那儿有片老工业区,机器轰鸣声二十多年没断过,现在反倒成了香饽饽。
李师傅在五金厂干了半辈子,手上茧子比铜钱还厚。他常说:"现在年轻人总想着送外卖来钱快,可真正的好手艺哪是几天就能练成的?"他带徒弟有个规矩——头叁个月不许碰机器,光是用锉刀磨铁块。你说枯燥吧?可经他手带出来的徒弟,现在个个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。
手艺活里的门道
其实在宁乡好做活计的场所,最缺的不是岗位,是沉得下心的人。张姐在服装厂管裁剪,她教徒弟看布料的纹理,就像老中医号脉。有次新来的小伙把料子裁反了,她没急着骂人,而是拿着两块布片比划:"你看,顺纹和逆纹的延展性差着两成呢,这要是做成西装,客人一抬手不得扯着胳肢窝?"
现在城里新开了好些职业技术学校,可老师傅们还是认老规矩——手艺是"泡"出来的。就像王焊工说的,好焊条要烤得恰到好处,差一度火候,焊缝就少一分牢固。他焊接时那专注劲儿,比姑娘家绣花还仔细,蓝色电弧在他手里听话得很,稳稳地爬过钢板接缝。
要说宁乡做大活的地方有什么特别,大概是这儿的老工匠还守着"慢工出细活"的理儿。刘木匠做榫卯,从来不用一根钉子。有顾客嫌他做得慢,他倒也不急:"您要快的有现成的,可要是想用二十年,还得让木头自个儿说说话。"他说的"说话",是指不同木料收缩率不同,得留出恰到好处的缝隙。
这两年不少年轻人反而往回走了。小陈从省城辞职回来学模具,问他图什么,他挠头笑笑:"在写字楼里整天做笔笔罢,不如看着铁疙瘩在自己手里变成精工件实在。"他现在能闭着眼睛摸出模具的误差,比游标卡尺还准。
傍晚时分,厂子里飘出葱油饼的香气,这是厂区门口老夫妻按时出摊了。工人们捧着热乎乎的饼子蹲在路边闲聊,说的还是哪个工艺又改进啦,谁谁攻克了个技术难题。这烟火气伴着机床的余温,慢慢融进暮色里。
或许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,织就了宁乡好做活计的场所特有的温度。在这里,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脾气,每道工序都藏着学问,而老师傅们皱纹里的铁屑,在夕阳下闪着细碎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