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安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,随时到位200元六安学子
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,有个六安大学生发了条状态,说只要两百块就能随叫随到帮忙处理各种杂事。刚开始还以为是开玩笑,没想到过了两天,真有个学弟半夜十一点打电话让他送充电器到网吧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暑假在六安实习时遇见的小陈。他在本地读大叁,穿着洗得发白的罢恤,手机屏幕裂得像蜘蛛网也舍不得修。有次同事搬家找不到人帮忙,半开玩笑地问了句“两百块干不干”,没想到小陈立刻点头:“现在就能出发。”
那些被生活磨出茧子的双手
后来熟悉了才知道,小陈父母在乡下种茶叶,去年收成不好,弟弟的学费还差一截。他每周要打叁份零工,最远的一次骑共享单车从城东到开发区,就为省下八块钱公交费。有回他笑着说:“比起在工地搬水泥,跑腿算轻松活了,至少能吹空调。”
其实像小陈这样的六安学生真不少。学校后门经常能看见举着牌子等零工的学生,有的帮商家发传单,有的做家教,价格都压得很低。上次遇见个姑娘,教钢琴一小时才收四十,她说:“总比在宿舍刷短视频强。”
现在很多公司招兼职都要长期工,可学生们的课表都是碎片化的。这种灵活接单的模式反而解决了这个问题——既不会耽误课程,又能见缝插针地赚点生活费。图书馆等闭馆的功夫,说不定就能完成一单代取快递的任务。
记得有次和小陈吃烧烤,他手机突然响了。挂断后他不好意思地说,有个学姐让他现在去高铁站接人。“这都晚上九点了,”我忍不住劝他,“明天还有课呢。”他擦擦嘴站起身:“没事,跑一趟够我叁天饭钱。”
藏在转账记录里的温度
接触多了发现,这些六安学生接的活儿五花八门。有帮独居老人调试智能手机的,有替加班族接送宠物打疫苗的,甚至还有代养绿植的。最让我触动的是,他们和雇主之间渐渐形成了种特别的信任。
上个月暴雨天,我看见隔壁单元的王阿姨非要给个学生塞雨衣。那孩子经常帮她去菜场挑新鲜蔬菜,有次还特意多跑两公里买她指定的土鸡蛋。王阿姨说:“现在年轻人都不容易,我儿子在外地读书,说不定也有人这样帮他。”
这种200块钱的约定,早就不止是场交易。就像学生小刘说的,有次给行动不便的爷爷读女儿来信,老人硬要多给五十,他没收。“看见爷爷眼眶红了,我突然觉得,这活儿接得值。”
深夜的六安街头,你偶尔会看见骑电动车的年轻人穿梭在大街小巷。他们可能是去送遗忘在办公室的钥匙,可能是帮生病的孩子买退烧药,也可能是替异乡人送去一碗热乎的牛肉汤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奔跑,正悄悄织成一张温暖的城市网。
两百块对于很多人来说,或许就是两杯奶茶钱。但对这些边读书边讨生活的年轻人而言,那是明天食堂的餐券,下个月的话费,或者给妹妹买新书包的积蓄。而随时到位的那份靠谱,已经成为他们最闪亮的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