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青城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,共青城哪有临街小胡同
共青城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?这个问题最近总在脑子里打转。作为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居民,我决定趁着周末空闲,亲自去城里转转。
走在共青城的主干道上,现代化商场和整齐的商铺确实让人眼前一亮。可转了几条街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现在的街道太规整了,规整得连个惊喜都没有。记得小时候,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,总能遇见卖糖人的老爷爷,或是飘着香气的烧饼铺子。现在这些记忆中的场景,难道真的消失了吗?
老街的记忆
顺着人民路往西走,在银行大楼的背面,我突然发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口。往里望去,竟是另一番天地——青石板路歪歪扭扭地延伸着,两旁是有些年头的矮房,晾衣绳在二楼窗户间来回穿梭,挂着的衣服随风轻轻摆动。
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共青城哪有临街小胡同吗?巷口修自行车的大爷说,这条巷子叫“杨家巷”,至少有五十年历史了。他在这修了叁十年车,眼看着外面的高楼一栋栋起来,就这条巷子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。
往里走了几步,空气里飘来一阵熟悉的香味。循着味道找去,是一家只有叁张桌子的小面馆。老板娘正在门口择菜,她说这店是她婆婆传下来的,招牌牛肉面还是叁十年前的老做法。“那些老顾客搬走了还会专门回来吃,”她笑着说,“说就爱这个老味道。”
巷子不宽,最窄的地方两个人并排走都有点挤。阳光从两侧屋檐的缝隙洒下来,在石板路上画出明明暗暗的光影。偶尔有电动车慢悠悠地经过,司机也不按喇叭,就耐心地等着前面聊天的人让出路来。
城市的另一面
再往深处走,居然别有洞天。裁缝铺、修鞋摊、旧书店……这些在主干道上几乎绝迹的老行当,在这里依然顽强地生存着。一位正在补衣服的阿姨告诉我,她在这开了二十年店,来的都是老街坊。“现在年轻人喜欢去大商场,但我们这些老人家,还是觉得这里舒服。”
站在巷子中间往两头看,一边是现代化的玻璃幕墙高楼,一边是斑驳的老墙,墙上爬满了绿植。这种反差让人恍惚,仿佛一步就能跨过几十年的时光。
在巷尾遇到了一位正晒太阳的老先生。他听说我在找共青城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,笑着摇摇头:“现在这样的地方不多了啊。城市建设是好事,但这些老巷子留着,城市的魂就还在。”他指着巷子深处说,“前面左转还有一条更窄的,那才是真正的老共青城。”
顺着他指的方向,我果然找到了一条更隐蔽的小巷。这里的房屋更老旧些,但生活气息更浓。家家门口都种着花,有月季、茉莉,还有爬满整面墙的牵牛花。几个老人在树荫下下棋,旁边围着两叁个观战的。
这些藏在城市角落里的共青城哪有临街小胡同,就像城市的皱纹,记录着岁月的痕迹。它们没有主街的光鲜亮丽,却有着主街没有的温度和故事。转角可能遇到做了叁十年的卤味摊,推开一扇不起眼的木门,里面可能是藏书丰富的小书店。
天色渐晚,我慢慢往外走。回到车水马龙的主干道上,回头再看那条巷子,它安静地躲在高楼后面,不张扬,却自有一番天地。也许,这就是城市的记忆吧,那些新的、旧的就该这样和谐地共存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