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林大学城约找学生,学府区寻访学子
榆林大学城这片地方,每到开学季就热闹得跟集市似的。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拖着行李箱,说说笑笑地往宿舍楼走。路边小吃摊的老板们早就摸透了学生们的口味,麻辣烫、煎饼果子都备得足足的。
前两天路过学府路,正好碰见几个站在路边看地图的新生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挠着头说:"这教学楼分布得也太散了吧?"我忍不住笑了,想起当年自己刚来时,也是在同一个地方迷的路。
校园里的日常风景
要说在榆林大学城约找学生,其实根本不用特意约。下午四点过后,操场上全是运动的身影。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此起彼伏,偶尔还能听到进球后的欢呼声。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总是最先被占满,那些埋头看书的学生,时不时会抬起头揉揉发酸的眼睛。
记得有次想找外语系的同学帮忙翻译资料,就直接去了外语学院楼下的咖啡厅。刚推门进去,就听见有人在讨论法语语法。你看,在学府区寻访学子就是这么简单,他们就像这片区域的活地图,既熟悉哪里能买到最实惠的学习用品,也清楚哪个食堂的饭菜最合口味。
傍晚时分,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上会出现几个玩滑板的男生。他们灵活地穿梭在人群间,板鞋摩擦地面的声音格外清晰。偶尔会有女生抱着书本站在旁边看,时不时低声交流几句。
那些温暖的偶遇
去年冬天特别冷,我在学生活动中心躲雪时遇到件事。有个穿着羽绒服的女生正耐心地帮新生修改社团活动策划书,她说话时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特别明显。"这里可以再加点具体方案",她边说边在纸上标注。那个新生听得特别认真,不时点头。
这样的场景在榆林大学城很常见。学生们之间似乎有种默契,只要开口求助,总能得到回应。有一次我忘了带零钱坐公交,旁边扎马尾的女生二话不说就帮我投了币。等我想要转账还她时,她摆摆手说:"没事儿,下次你遇到别人需要帮忙时伸手就行。"
这些年在学府区寻访学子的经历让我觉得,与其说是我们在找他们,不如说是他们在用行动诠释着这个地方的温度。就像那个帮忙投币的女生说的,善意会传递,这才是大学城最宝贵的财富。
夜幕降临时,图书馆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坐满了人,偶尔有人起身去书架找书,脚步声在安静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。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重复,但每次看见还是让人感动。
教学楼里的灯光要更亮些,晚课的学生们抱着课本匆匆走过走廊。有时能听到某间教室里传来讨论声,那是社团在开会。这些年轻的声音充满活力,让整个校园即使到了晚上也生机勃勃。
在榆林大学城约找学生从来都不是难事,难的是如何不被他们的热情感染。每次离开时,我都会想起那个法语系学生说的话:"这儿就像个大家庭,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地方,但都在彼此照应着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