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安品茶上课群辩辩,临安茶道学习交流群
最近总能看见“临安品茶上课群辩辩”和“临安茶道学习交流群”这样的名字,说实话,一开始我还以为就是一群老茶客聚在一块儿喝喝茶、聊聊天。直到被一位朋友拉进去,才发现里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。
群公告写得挺直白,每周都有线上课,从茶叶分类讲到冲泡手法,偶尔还会分享临安本地茶园的新鲜事。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第一次活动,主讲的是位有十几年经验的茶艺师,开口第一句就说:“别把喝茶想得太复杂,咱们今天就从手边这杯水开始聊起。”
从玻璃杯到紫砂壶的转变
记得刚开始那会儿,我泡龙井总喜欢用漂亮的玻璃杯,觉得看着茶叶舒展特别美。后来在群里看到有人讨论水温对香气的影响,才意识到原来不同的茶真得要配不同的器具。比如现在泡乌龙,我会乖乖拿出那把养了半年的小壶——这转变说起来简单,可要不是在临安茶道学习交流群里见多了真实案例,我可能至今还在用玻璃杯对付所有茶叶呢。
有次群里讨论得特别热闹,对于“醒茶”到底要不要做。两边各执一词,最后还是一位在临安开茶庄的群友发了段现场视频:同一款普洱,醒过和没醒过的汤色对比明显,香气层次也差着一截。这种眼见为实的分享,比什么高深理论都管用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,这个临安品茶上课群辩辩里不仅教怎么喝茶,还教怎么选水。自来水、纯净水、山泉水轮流试过一轮后,我才发觉过去喝的不是茶味,是氯味。现在每次出门旅行,包里总会塞几包茶叶,酒店烧水壶也得先试过水质——这习惯养成后,连朋友都说我越来越像专业人士了。
前几天群主组织线下品鉴会,十来个人围坐在茶桌前,轮流执壶冲泡。轮到我的时候手法有点生疏,但没人计较这些,反而七嘴八舌地提醒:“注水再轻些”“盖子留条缝”。那天尝到了七八种平时没机会接触的茶样,临走时还收了群友自家烘的野茶——这种实实在在的交流,怕是单独看书学习十年也换不来。
其实喝茶这件事,入门之后反而觉得简单了。就像群里常说的那句话:“茶无贵贱,适口为珍。”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杯茶,还有能陪你喝这杯茶的人。现在每次看到手机里那个临安茶道学习交流群的图标亮起,就知道又能学到新东西,或者至少,能听见些让人会心一笑的茶余闲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