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施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恩施古城小径150元的爱情故事
石板路被七月的雨浸得发亮,我举着伞在巷子里瞎转悠,一不留神撞见个招牌——“150元爱情故事”。这名字起的,让人心里直嘀咕。
木门吱呀推开,柜台后坐着个戴老花镜的爷爷,正埋头修一块旧表。“随便看,”他头也不抬,“我这儿卖时间。”
时间的价码
墙上的钟表走得格外慢,老爷子说他只收150,就能把别人的故事讲给我听。我掏钱时还在想,这年头连回忆都能明码标价了?他递来一本缎面笔记本,纸页脆得像秋天的叶子。
第一个故事是1987年的。纺织女工小芳每天路过巷口,总会“不小心”掉个发卡。修表学徒小李捡了整整叁十四次,终于鼓起勇气说了句话。后来他们攒钱买了对上海牌手表,现在那表还在老爷子这儿的抽屉里躺着呢。
翻到2005年那页,字迹变成了蓝色圆珠笔。大学生创业失败,在巷尾支了个画架给人画像。女孩连续来了一星期,每天都坐同一个位置。最后那张素描背面写着:“今天没带钱,赊账行吗?”下面添了行小字:“赊一辈子都行。”
巷子深处
窗外雨停了,阳光斜斜地切进屋子。老爷子摘了眼镜,“现在年轻人谈恋爱,动不动就酒店鲜花,我倒觉得,恩施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最实在。”他指了指墙角的老式冰箱,“看见没?那是去年一对小年轻留下的。”
女孩考研压力大,男孩每天变着法子给她送冰棍。后来冰箱坏了,男孩抱着机箱来修。老爷子教他修了叁天,最后只收了零件费。“那小子现在见了我还喊师傅呢。”
笔记本最新的一页还空着,老爷子说他在等下一个故事。我突然想起刚进门时的问题:“为什么偏偏是150?”他笑了,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,“上世纪八十年代,买块表正好这个数。现在嘛,够吃叁十根老冰棍,或者...”他顿了顿,“足够让人珍惜了。”
巷口的炊烟袅袅升起,我把笔记本还回去。走出门时回头看了一眼,老爷子又戴上了老花镜,在那页空白上轻轻画了个圈。或许明天,或许下个雨天,又会有人推开这扇木门,用150元,换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恩施古城小径150元的爱情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