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兵山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就在咱们调兵山,有个初中生花了整整八百块钱,就为了打叁小时电话。我头回听说时差点把茶水喷出来——现在小孩都这么打电话的?
那天路过小区便利店,听见老板娘扯着嗓子跟人唠嗑:“老张家那小子,偷摸拿了他妈八百块,躲屋里打了叁小时电话!”边上嗑瓜子的大娘嘴巴张得能塞进鸡蛋:“哎妈呀,啥电话这么金贵?国际长途也不能这个价啊!”
电话那头究竟是谁
我后来托学校老师打听才知道,那孩子平时挺内向的,书包带子总拽得紧紧的。他爸妈在南方打工,叁年没回家了。要说这孩子打给谁?嘿,你猜怎么着,是拨的境外号码。
“刚开始以为他玩游戏被骗了。”班主任推了推眼镜,“后来仔细问才明白,那是个什么心理倾诉热线。孩子攥着电话说,就想着有人能安安静静听他说说话。”
听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。想起我们小时候,有啥委屈顶多蹲田埂上哭会儿。现在这些孩子啊,宁可花八百块找陌生人聊天。
便利店冰柜嗡嗡响着,老板娘叹口气:“他爸回来抄起笤帚就要打,孩子红着眼眶喊——‘我叁年没跟人说心里话了!’这话把全家都喊愣了。”
藏在账单背后的故事
那通天价电话像面镜子,照出好多事儿来。我们楼下的刘老师退休前教语文,她絮絮叨叨地说:“现在这些孩子,手机里好友五百个,能说知心话的半个都没有。”
想想真是,家家户户门关得严严实实的。孩子放学回来,大人第一句永远是“作业写完了没”,第二句是“考试考了多少分”。那些憋在心里的话,可不就攒成了沉重的包袱。
有个周末我在公园看见几个初中生,人手一部手机坐在长椅上,手指头划拉得飞快。我凑过去瞄了眼,都是在组团打游戏。问他们咋不聊天呢,有个戴眼镜的男孩头都不抬:“打字多快啊,说话多费劲。”
这让我突然理解那个调兵山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选择了。当身边都是键盘敲击声时,能听见真人声音反而成了奢侈。
隔壁单元李婶的孙女偷偷告诉我,她们班好多同学都买过“陪聊服务”,最便宜的半小时也要五十块。“就听对方说‘我在听呢’、‘然后呢’这种话。”小姑娘撇撇嘴,“但总比写作业时对着墙壁强。”
挂断之后
据说那孩子后来再没打过那种电话。他爸把打工的活儿辞了,回来在镇上开了个修车铺。傍晚总能看见爷俩在小区篮球场投篮,球砸在篮板上的声音特别响亮。
有天我见那孩子帮邻居抬大米,居然会主动打招呼了。脸上那笑模样,跟从前判若两人。
便利店老板娘现在说起这事还感慨:“八百块钱买叁小时电话是挺贵,可要能换回个开朗孩子,倒也不亏。”这话听着在理,又让人觉得哪里不太对劲。
现在家家条件好了,孩子要啥有啥。可有些东西,真不是钱能买来的。就像那个调兵山初中生用八百块买的,哪里是叁小时通话,分明是渴望被听见的心情。
昨儿下雨,我在楼道里碰见那孩子爹。他握着手机小声说:“娃今天数学及格了,你听听,他正读题呢……”电话那头,传来清脆的读书声。
看来有些电话,确实值得花钱。但更珍贵的,是那些不需要花钱的电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