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岩大学城800元叁小时服务,周边叁小时800元项目
那条小巷里的对话
那天傍晚路过龙岩大学城后街,奶茶店门口两个学生的闲聊飘进耳朵。“你说那边新开的自习室,真有人买那种叁小时八百的服务吗?”“谁知道呢,反正我一个月生活费都不够这个数。”两人摇摇头,咬着吸管走远了。我站在原地愣了一会儿,心里冒出个问号——这龙岩大学城800元叁小时服务,到底是什么来头?
顺着这条线索,我在大学城周边转了转。健身房里,私教指着宣传单说他们有“量身定制课程”;隔壁技能培训班门口贴着“一对一速成辅导”的海报。几个外卖小哥在树荫下休息,听他们聊起最近常接到送往高级公寓的订单,备注都要求“安静配送”。看来这周边叁小时800元项目,似乎渗透在各个角落。
碰巧遇到毕业后留校工作的学长,他苦笑着说起现在学生的消费观。“有学生周末做家教,叁小时赚两百觉得太少。转头就报了个八百的配音课,说能接高价单子。”他指着手机里各种预约小程序,“现在大家都追求‘精准投入’,觉得贵就是好。”这话让我想起隔壁宿舍的王同学,他去年租了叁个月的自习舱,最近却改去图书馆了。“想通了,”他摆弄着钢笔,“有些服务卖的是焦虑,不是效果。”
其实细想下来,这些服务的出现也不难理解。现在就业压力大,学生们都想着快点提升自己。语言培训、技能提升、形象改造...每个领域都冒出了高价速成班。但问题在于,这些周边叁小时800元项目,真能像宣传的那样“包教包会”吗?
咖啡店里,遇到个做美甲兼职的学姐。她边涂指甲油边说:“上周有个学妹,花八百预约了职业规划咨询,回来却说老师只给了套模板问卷。”她抬眼笑了笑,“我这儿给客人做美甲,听来的职场经验都比那问卷实用。”这话让我想起经济学老师常说的“信息不对称”——很多时候我们为不了解的东西付费,买的是个心理安慰。
夜幕降临,烧烤摊的老板一边翻着肉串一边搭话:“学生嘛,容易跟着潮流走。去年流行考证,今年时兴付费咨询。我在这儿摆摊五年,见过的消费风向比佐料种类还多。”他撒了把辣椒面,“不过要说值不值,得看是不是真的需要。就像有人爱吃辣有人不能碰,适合自己的才最好。”
也许我们该停下来想想,当看到龙岩大学城800元叁小时服务这样的宣传时,到底在为什么买单?是真正的需求,还是害怕落后的焦虑?是精准的投资,还是冲动的消费?那些闪着金光的承诺,究竟能带来多少实际价值?
路灯亮起来的时候,我又经过那家自习室。玻璃窗里坐着几个埋头写字的学生,手边的书籍堆得像小山。他们或许选择了最朴素的方式,用时间和坚持积累成长。这让我忽然觉得,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,能保持自己的节奏,本身就是种难能可贵的清醒。